杨熙:知产人的职业终点是创业吗?
发布时间:2021.11.11 北京市查看:3249 评论:5
大家好,我是杨熙。
这几天总有人问,你要去创业吗?我其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并不知道现在干的工作是否属于创业,也没太想清楚创业能干点什么。
创业这个话题看似激情,实则沉重,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领域。
我们经常满怀欣喜的奔向远方,谁知不过是在单元门口溜了个弯。
我创过业。2015年做了个知产咨询公司,顺便做了知识产权课堂。结果咨询公司没搞成,知识产权课堂坚持了下来。算是成功吗?我不觉得,一、没探索出一套新的模式;二、创业项目缺乏持续的迭代。
对于知识产权行业而言,如果讨论创业,我们不妨聚焦两点,要不要创业和怎么创业。
我在之前的文章《听了三位IP人沉浸式职场故事,我找到了改变的关键方法...》中提到,国内整个知产行业的规模在500亿到1000亿,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这个规模在未来还会快速扩张。知产行业的特点是市场份额极其分散,规模最大的机构仅占整个**的1%。看似潜力无限,有机会一统群雄。但这里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市场份额?靠的是营销、交付、产品还是品牌?
我们这个行业本质上是专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的核心要素是人。我在四大之一的德勤做过调研,其咨询团队的年人效在100万左右。如果知产行业能做到年人效100万,则一个小目标就需要100人的团队去完成。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其中的问题是知产行业啥时才能做到年人效100万,以及靠着小学数学解读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觉得太没有想象力了吗?
如果能把一部分工作从人身上剥离出来,大规模复制生产,并和其他商业场景打通,那我们行业还是挺有想象力的。但到目前为止,知产行业没有抓住互联网的红利,也没有复制其他行业的成功模式。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
知产行业的创业变难了,但感觉自己能创业成功的人却变多了。
创业有几种形式,模式复制、模式创新以及模式复制中的微创新。在知产行业,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模式复制和模式创新。
老友W是一名知产行业的创业者。从2014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也有小百人的团队,看起来着实不错,任谁也得叫声W总吧。老W创业初期做商标,专攻品牌密集型中小企业,团队和业务发展的都很快。为了和创新接轨,亦或是不做点专利业务总感觉不是搞知识产权的,怀着这样的想法,老W投入力量转型专利。涉足专利代理才发觉国内专利业务根本不赚钱,国外业务又做不起来,目前勉强维持,明年能不能干下去还是个问题。
老W的创业是模式复制。模式复制的核心是差异化和微创新。专利是商业模式,商标是商业模式,诉讼也是商业模式。对创业者而言,在普通的商业模式中,聚焦细分领域是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呢?
Y总是一枚知产行业新晋老板。销售出身,充满激情,总想尝试点新的东西。这些年专利运营响遍神州,Y总也深受吸引,决定干点高大上的业务,顺便鄙视做代理的。做着做着发现自己成了卖专利的,天天跟评职称、搞课题、凑项目的打交道,切实解决了需求端的问题,但却被做代理的鄙视了。专利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不知能否唱出Y总心中的无奈。
Y总的创业是模式创新。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模式创新的机遇。就目前来看,供求关系的改变并不明显,所以模式创新的路还在探索。对创业者而言,专利运营的链条太长,是否可以只做其中的一部分?只做其中的一部分是否可以产生价值?
在知产行业中,新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迟迟没有到来;老的模式却在内卷,消耗着我们的信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人在时代中会不会磨平棱角,放弃自己坚持的东西。
你问我前些年的创业有啥收获,我觉得是认识了很多人,可能比一般人几辈子认识的人还要多。见过了许多幸福,也见过了太多烦恼。我们总是希望把烦恼都解决了然后好好生活,但我们不知道,其实解决这些烦恼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
创业也是职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万能的。对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我们需要走出那勇敢的一步。怎样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做你害怕的事,然后发现,不过如此。
作者:杨熙,来源:公众号杨熙的熙说,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5xeJQFHqFbyKK2xqPQ-twQ
评论列表
快速回复
馋洋洋
[7]思博铁粉
主题:2314 回帖:5705 积分:37806
热帖推荐
t_9404_jWyxxk
2021/11/12 07:46 [来自广东省]
收起回复 0 举报真味如水
2021/11/12 09:31 [来自上海市]
0 举报机械小白
2021/11/13 10:01 [来自湖北省]
0 举报lwboss
2021/11/13 13:43 [来自江苏省]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