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中小专利代理机构成长经验——我的专利代理团队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09 上海市查看:3248 评论:0

本帖最后由 风清扬知识产权 于 2015-8-9 00:51 编辑

我的专利代理团队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导读】
       我是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的一名专利代理人,2005年入行,至今十年职业生涯,参与创立的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今年8月6日已经成立七周年。为了庆祝建所七周年,我将我自己十年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在硕力进行的团队化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一点感悟希望得到前辈大家们的指点与帮助,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点实践参考。


一、专业定位:咬定IP不放松

    2002年,我大三,在一个三流的理工科院校就读“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师兄们告诉我,本专业的就业情景并不理想;出于对未来转折的期待,我选修了法律,这无心的选择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文科潜力,我如愿考上了华政的法律硕士;但是入学没两个月,法硕的“面包困境”(法院、律所更钟情于法本毕业生,我们就像面包一样,既不容于面条,又不被包子待见)就让我又感到前途迷茫;如何突出法硕的双专业复合优势;如何让本科的鸡肋专业体现出它的价值;此时,要求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专业成为了我的不二选择。研究生三年,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知识产权领域;研二实习的时候,我也是毫不犹豫的直接选择了到专利事务所实习,而不是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法院检察院律所实习。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北京的专利商标代理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工作两年半后,我与几位朋友合伙创业成立了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可以说,入行十年就是专业化的十年,我坚持了“咬定IP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二、个人发展:深挖专业,必有涌流

       “10000小时的坚持成就一个专家”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对我而言,深挖专业如同挖井,只要挖的深挖的久,必有涌流回报。

     我2005年入行实习,2006年正式工作,前面两年打基础,跟着带教老师摸索学习;2008年离职创业合伙成立事务所,我的运气非常好,也非常感谢愿意带我合伙的几位前辈的垂青照顾,刚入职场不到三年的新人,能够被他们看中,作为合伙人一起创业,当时,我的专利代理人考试还尚未通过呢。我们团队的运气也非常好,正值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如火如荼之际,一波专利申请的浪潮正值波峰阶段,我们顺势而为,迅速得到了发展。在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想,如何在这激烈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优势,我是热动专业毕业,因此,我深入研究分析与我本专业相关的新能源及环保领域的专利申请的特点;重点发展新能源、环保领域的客户。通过这些客户以点带面,迅速得到了一批成长型客户的信赖。

      2011年,我个人创收达到了百万,在给我带来喜悦的同时,我也感到非常的累:每天白天不断的接听客户电话,拜访客户挖掘专利申请交流技术细节;晚上挑灯夜战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我已经充分利用了我的每一分钟,并牺牲了基本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个人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出来。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来突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


三、团队迷茫:需要什么样的团队

         专业化成长之路必然面临团队化的选择; 实际上在2008年创业时,我们就是五个合伙人,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团队了。2010年,我们五个合伙人因为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我们余下来的三个合伙人还是按照以前的松散模式继续合作,我们的合伙跟很多律师之间的合伙是一样的,每个合伙人带一两个助理,这个合伙人业务做的好坏决定了这个小团队的大小;而合伙人之间只是共享平台,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互补合作。这一年,我累并苦闷着,对于一个没有受到任何管理思想熏陶的理工男来说,我感觉我们目前的合伙模式存在问题,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怎样去建立新的合伙模式,我们原来的五位合伙人有从大所出来的,他坚持采用大所的公司制模式,多团队之间协同合作,对于这种模式,我们其他几位合伙人没有采纳。最终,在不断的迷茫与探索中,我们摸索了三年,才慢慢体会到管理的实质——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让每个人发挥最大的才干。

       前一阵子,我看到天同律所的蒋勇律师的一篇文章说:律师事务所合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共享品牌;第二个层次是共享资源;第三个层次是共享理念。回头看看,我们原来的五个合伙人本质上是第一层次的合伙,共享了一个品牌和有限的资源。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上,我们没有达成共识,最终只能各走各路。

       知识产权申请代理这个职业天然的是一个分工合作大团队协同作战的职业,就算最简单的撰写工作,其技术领域就划分为机械、化工、电子三大块,实际上撰写还只是最基础性的业务,还有:无效复审、侵权诉讼、检索分析、涉外申请、科技政策等这些业务;每个代理人都有自己的专攻领域,合伙之后,多个合伙人之间互补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成长,成为一个强大的知识产权团队,这才是这个职业的理想状态。


四、初露曙光:开放式平台

        2011年为了寻找更多的业务以及处于对大团队的渴望,我将我的业务方向切入到律师中,我将我的律师证转入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并在所内成立了专利商标代理中心,彼时,盈科上海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事务所上下生机勃勃;在其中的两年多时间,虽然业务拓展不尽如人意,但是一个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律所在做全球化布局时的格局眼光;所内律师管理中的方式方法;律师业务拓展的策略技巧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犹如去读了两年的MBA,我将从律师行业中学习感悟到的一些经验知识开始在我身后的硕力团队中进行了充分实践,总结这些经验知识,可以概括为:

     1、开放式平台制度

     平台的开放度决定了这个平台对于外部精英的吸引程度,如果这个平台既有的合伙人团队已经具有非常强大的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那平台的开放度可以降低乃至封闭;但是如果平台本身的合伙人根本无法支撑这个平台,那么必须放开这个平台,与外部精英共享这个平台,共同打造一个更为完美的平台,平台的开放度以外部精英能够享受到基本等同于创始合伙人基本相同的权利与话语权为宜,这非常考验创始合伙人的远见与心胸。

     2、合伙人团队内部专业化分工制度

     公司制管理模式之前我们为什么没有采纳,是因为公司制的前提必须有一个非常稳定强大的案源输入;在稳定案源的情况下,事务所内部进行分工合作,那没有问题;我们专利代理行业中的第一梯队事务所基本都是采用公司制管理模式,是因为他们不缺案源;而我们这些中小事务所,天生就焦虑于案源,采用公司制是自寻死路。为了解决案源问题,我们将所有人员区分为三个基本团队:拓展案源的合伙人团队;处理案源的代理人团队;协同处理案源的行政流程团队。在合伙人团队中,我们要求每个合伙人应当只有并仅有自己最专注的一个领域并深挖;团队之间的案源能够在各个合伙人之间按照专业进行充分流动,从而保证每个合伙人能够专注于专业领域从而最终提升团队整体服务水平。

      3、业务流程模块化分解制度

      团队合作就怕分赃不均;所以很多公司化经营的事务所采用积点制的利益分配模式,我们目前因为团队人员不多,因此只采用了改良版的“业务流程模块化分解制度”,通俗来讲,我们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分解为:介绍、对接、处理、校核四个模块,并分别赋予各自的提成比例,哪个合伙人完成了哪个业务模块,就享有这个业务模块的提成,目前实践下来,基本能够满足我们目前较为粗放的团队管理模式。

     4、代理人团队分级晋升机制

     对于代理人团队,我们采用五级晋升制,固定薪水加案件提成模式结算代理人工资;一个代理人在能力晋升到五级后,可以申请入股成为事务所无差别持股合伙人,从而打破传统事务所设置在合伙人与普通代理人之间的无形的晋升之墙;我们做这样的制度设置是基于两个考虑:其一,实际上每个代理人都不希望一辈子都从事最基础的撰写业务,每个人都需要两个上升:收入上升、技能上升;让一个代理人长期的去从事一个几乎一成不变的工作会最终影响他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业内很多大所的代理人做翻译能够一做十几二十年,虽然收入不错,但是重复工作反向压抑了代理人的创造性;我们在一个代理人掌握了基本的撰写技能并充分磨练成熟后进入合伙人团队,一来有收入上的成长,二来接触了各种业务领域,有利于充分发挥代理人的创造性并获得更快的成长。


五、一直走在路上

        回顾这十年执业之路,最大的感觉是幸运,赶上好时候了,也遇到贵人了,所以走得还算顺当;再次的感觉就是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互联网的浪潮持续冲刷改变每个行业的生态,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走在路上,期待与更多的伙伴同行,期待能一起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也祝愿我们硕力能够走得越来越好,早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流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本文为作者原中小专利代理机构成长经验之一,合计五篇,欢迎查阅并与作者探讨,感谢更多同行提供宝贵经验,谢谢)


标签: 专利代理 机构


分享

收藏(3)

点赞

举报

评论列表

  • 暂无评论数据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