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IPR,选择大企业 or 小企业?
发布时间:2022.03.10 北京市查看:13210 评论:13
由于管理方式、经营目标的不同,导致不同企业的专利工作重心不同。在制度完善、职责清楚的,创新能力、目标要求高的中大型企业,专利工作侧重专业深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制度不完善、人数较少、职责不清晰的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水土不服,另外专利工作侧重专业广度,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解决问题,提高管理和沟通能力。
我待竞争对手如初恋
A公司是我从审协离职后去的第一家企业,当时想着在审协天天审查这么多专利,专利文件从哪里来的,这些技术方案又说明了什么,也想亲眼见见实际的专利产品。A公司的产品与国际巨头处于同类水平,因此需要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状况,以尽量确保产品对外销售不侵犯竞争对手的专利;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技术方案,及时申请专利。
入职后,我的工作之一,是每个月检索竞争对手的公开专利。在工作的初期两个月,得益于公司已经建立的完善的竞争对手专利数据库系统,可以将自己负责的功能模块下的所有竞争对手的专利文献阅读分析,进行归纳统计,预测,最后输出一份专利分析报告。同时,为了让工程师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方案,还需要将每月更新的竞争对手专利形成研发简报,发送给研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让他们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以便于更新自己的研发方案和产品。然而,总有规避不掉的竞争对手,印象中有一件美国巨头的专利,无法规避,最后通过商业谈判得以解决。
技术方案哪里挖
专利挖掘可能是每个企业IPR的日常,在A公司,除了传统的专利挖掘方式以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面对的客户群体的特点,挖掘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关于技术交底中的技术方案来源。有些技术方案来自于技术标准,比如当时的一款产品涉及安规中的明确规范,而研发人员根据安规要求设计的电机结构可以申请专利,此时,IPR则需要对于爬电距离中的安规背景进行深入学习。
IPR对于专利挖掘通常会存在两种误区。
误区一:离法律太近、离技术太远,加上审查员或者代理人的执业背景,习惯于“三性否定”。
误区二:离技术太近,离产品太远,离用户太远,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很牛B,与研发一起与产品经理对立。
专业不对口也不能给自己设限
我入职的第二家企业生产电子软件和硬件配套产品,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从第一家企业中的机械结构转变为软件算法,电路功能实现,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相当于跨专业。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也问到了这个问题,对于专业跨越是否能胜任目前岗位提出质疑。相信很多小伙伴也会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顾虑颇多。
我在A公司就职的体会是: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如果将自己限于传统的技术领域,迟早会被淘汰,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机械机构,都应该对软件领域进行学习。而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躬身入局具体的应用场景,自驱学习。互联网时代,学习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百度、专业论坛、甚至B站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能是我的这些分享打动了面试官,我顺利拿到了OFFER。
在第二家企业最大的收获是:除了专利以外,在商标、字号、著作权,科技项目申报,诉讼等等领域有了横向扩展,实现了从专利人到IP人的初级进阶。同时,对于企业主要涉及的软硬件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学习,也坚定了我未来从事人工智能类企业IPR的信心,也算是职业选择上的一次横向扩展。
事实上,在A公司,有些技术方案确实来自于产品经理,为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产品,理解技术方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专利技术都来自于严格的研发流程,一个小细节的改变关系的可能影响重大的用户体验,因此,对产品做出的每一点改进,我们都可以将其作为专利方案进行申请。
喝奶茶融入团队
由于家庭原因,我换了城市,加入了第三家企业,该企业是高校教授初创型企业,以定制化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主。
到了一个新的团队,无论是出于完成工作还是出于个人成长,我们都需要快速融入团队,加入伊始,发现我之前的两次企业IPR职场经历中获得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依然在第三次职场经历中奏效。
任何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都不是千篇一律,无论哪个行业,员工相对于企业都是弱势群体,都需要适应。了解团队的内部组织架构和协作关系,这是融入团队以及后续和他人合作的第一步。
我跟的研发团队小伙伴们都是90后以及00后,小伙子和小姑娘们都意气风发。年轻人很好处但也区分同类人,作为80后的我也融入了他们的“奶茶文化”,请他们喝奶茶,也时不时抛两个互联网的段子,努力证明自己没有OUT,很快就和这些小伙伴打成一片了。
正是在与这些小伙伴聊天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工作的现状:整个团队在做什么,项目处于什么阶段,研发所在的小组目前的工作负责什么,在整个架构内的什么位置,小组现状是什么样的,整体方案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后续的规划是什么,会做哪些事,这些事怎么推进。
工作的高效推进往往取决于全面的信息掌握,知己知彼,配合无隙。
由于机器视觉算法属于计算机领域偏难的方向,依靠我之前所积累的软件技术知识,在技术理解上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好在我与研发团队坐在一起,各项研发会议/技术分享会议都有参加,且公司创始人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使我所有求助网络所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在团队内部都能一一解决。
但是研发的小伙伴也比较忙,平时也有项目进度,为了不耽误小伙伴们的项目的进度,我会针对不完善的方案尽量在同一时间进行深入交流。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帮所有小伙伴写上了发明人,并永久记录在国知局的数据库中,最终也让所有人拿到了知识产权的奖励,小伙伴们很开心。
大企业OR小企业
由于我比其他人多了几份职场经历,应编者邀请分享一下对于IPR应该选择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的一些看法。我的感受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点:重视知识产权,制度架构稳定、有章可循;团队伙伴多,便于互相交流;业务培训多,便于快速熟悉产品;薪资待遇福利奖品相对较多,并且在专业性上能够快速成长。但是,大企业对于个人发展存在一些限制,个人可能只在单一的流程中作为一个螺丝钉,难以做到总揽全局,也无法做到对部门目标,对产品目标,对公司目标的全面了解。所以个人的工作无法突出地支撑起产品的目标,更无法支撑大企业的战略目标,久而久之技能单一,除非企业内部有“活水”机制。
相较于大企业而言,小企业由于人员少,很多时候需要独当一面,说白了就是啥活儿都干,需要在不同的业务线上担任不同的知识产权顾问角色。比如食品类业务、文创类业务、科技类业务,能够在不同的业务中锻炼不同的技能来支撑整个企业业务的发展。这相当于在多条生产线上打螺丝,可以经历不同的工位,不同的产品。也就是从专利、商标、著作权、项目申报和税务减免等多方面来支撑小企业的发展,更加快速地突出个人的价值。但是小企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需要更多依赖个人能力、同事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统筹等综合能力。总的来说,小企业更加锻炼个人全面能力。
不过,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选择小企业时,建议以投资人的视角权衡加入。一般而言,创始人团队的综合水平决定了这个企业能走多远,而创始人团队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若有幸扶持和见证一个企业从小规模到最后上市,也是IPR的人生幸事。
作者:竹子,来源:IP人的36件小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CqNOi7_B1gI1J4bJmEsN7w
评论列表
快速回复
IP之声
版主
主题:1489 回帖:1587 积分:7898
飞雪痕
2022/03/10 11:16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迷惑
2022/03/10 11:19 [来自上海市]
0 举报liangding
2022/03/10 12:10 [来自河南省]
0 举报枭雄范er丶王者
2022/03/11 08:50 [来自重庆市]
0 举报杨过老魔
2022/03/11 16:35 [来自广东省]
收起回复 0 举报无术
2022/03/11 17:17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