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预审答复24小时

发布时间:2025.01.24 北京市查看:14 评论:0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预审案例的答复经验。预审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紧——只有一个工作日,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交一份有理有据的答复?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聊聊其中的关键。

 

找准"病灶"是关键

 

这是一个关于水平井连续油管高压射流疏通工艺的发明专利。在第二次预审意见中,审查员指出: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特征仅在于"参数优化算法采用遗传算法",而对比文件2已经公开了在水平井领域使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因此认为本申请不具备创造性。

 

表面上看,这个创造性攻击似乎很有理由,不就是把一个已知的算法用在类似领域吗?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这正是答复的突破口。

 

如何找到突破口?

 

首先要理解审查员的思维角度。审查员看到两个文件:一个公开了连续油管工艺的参数优化(对比文件1),一个公开了水平井领域使用遗传算法(对比文件2),自然会认为将它们结合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里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技术场景的本质差异。我们在答复中重点阐述了这一点:

“本申请的射流疏通工艺是一个动态清除过程,需要实时调整射流压力、速度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堵塞情况。而对比文件2针对的是完井参数优化,其目的是控制稳态流动下的流量分布,参数一旦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这种本质差异决定了两者的优化算法必须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

进一步,我们用具体的技术内容支撑这一观点:

1.优化目标的差异:

本申请:

作业时间:C= f(P,V,A,D,L,μ,ρ) 

疏通效果:T= g(P,V,A,D,L,μ,ρ)

 

对比文件2:

入流剖面:f=(p/L)×(m/n)

通过这样的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两种技术方案在优化目标上的根本区别。

 

2. 算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如何针对射流特点改进遗传算法:

● 设计了反映参数耦合关系的编码方式

● 建立了双目标评价机制

● 采用了自适应的交叉变异策略

 

最后用实际数据说话:本申请的优化方法将参数优化时间缩短50%以上,优化精度提高40%,在现场应用中实现了疏通效果提升35%。这些数据直观地证明了技术改进的非显而易见性。

 

提醒强调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预审答复中,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抓住关键点深入论证。尤其是在 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更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关键的论述上。

具体到本案,我们没有纠缠于遗传算法本身的细节,而是重点论证了技术场景的本质差异,以及 由此产生的算法改进需求。这种思路抓住了创造性判断的核心 - 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能显而易见 地想到将两个对比文件结合。

小贴士:在预审中,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与审查员沟通,了解其关注点。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组织答复。

 

记住,预审答复虽急但不能乱。找准关键点,深入论证,才能在24小时内让审查员信服。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答复策略请结合案件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案例素材来自真实案件,但已进行技术特征模糊化处理)


分享

收藏

点赞

举报

评论列表

  • 暂无评论数据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