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一天举办的315晚会,都会像浪潮一般席卷了大小企业。食品安全、医疗药品、信息安全等黑幕相继被爆出,每一个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各类打假维权的新闻也铺天而来。
不过在315晚会上打假的企业和行业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其实在知识产权行业中,也有不少乱象应被曝光打假。
正好最近蜗牛纳看到有关快递到付新骗局,今儿蹭“315”热度曝个光。
提到这个新骗局,蜗牛纳就想说:“服了服了服了,真是服了这些人!”
万万想不到,2021年了,全球局部地区的新冠病毒升了级,而快递到付的骗术竟然也跟着升级了!
“商标已通过证书”为何念起来如此别扭?
“拒签视为放弃,将会驳回您的商标”是在威胁、恐吓收件人吗?
并且还特别放大了“驳回”和“务必签收”的字样,这是有多希望收件人在一个心慌意乱的情况下支付快递费呀?
嘿!看到这么大的字,蜗牛纳也觉得心里慌慌的呢。
还有所谓的商标注册申请“驳回预警”通知书:
“驳回率为94.352%”都精准到小数点后3位了,蜗牛纳很想知道是通过什么平台进行大数据审查分析的,竟然比国家知识产权局更牛!
“领取京东消费卡”是怕收件人知道商标并没有被驳回,企图通过免费领取50元消费卡获取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驳回了,收件人可能就相信骗子能够进行很精确的数据审查分析,并委托他们进行商标驳回复审;而确定自己商标没被驳回又贪小便宜的,给了骗子联系方式后,可能会因为这卡消费范围在骗子那里,于是被忽悠得掏钱办理商标注册或其他项目。
即使骗子不是某无良代理机构的,也不打算跟收件人有相关业务合作,但只要收件人领取消费卡,那么最后也会支付快递费。
得,甭管怎么看,骗子都不是吃亏的那一方呀!
此外,蜗牛纳还发现有人收到了“预警驳回”通知书。这看上去跟刚才的“驳回预警”通知书没区别,只不过前者是把“驳回”放在“预警”的后面罢了。(不过念起来一样很别扭)
如上图所示,该通知书里增加了:“《民典法》第九百七十九条无因管理之规定”和二维码。
当然,预警错误仍可免费领取50元京东消费卡。
这就有意思了,骗子开始钻起了《民典法》的漏洞?
不,与其说是钻漏洞,倒不如说是做了一回“知识搬运工”。
我们只需要看看该法规条例的内容,就知道骗子想表(xia)达(xie)什么东西。
《民典法》第九百七十九条:
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无因管理是指当事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法律事实。
其法律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二是必须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三是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务无法律上的义务。
那么问题来了,让收件人快递费受损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吗?
当然不属于!
可收件人不懂这些,所以很容易被唬住,毕竟这条法规确实在《民法典》中,不是骗子编出来的。
最高级的谎言不就是掺带着真话的假话吗,三分真话七分假话,虚虚实实让人分不清真假。
现在的新套路大概就是:让人新生恐慌的大字体、精准到小数点的概率、可免费领取的消费卡、令人信服的《民典法》的法规条例、会忍不住扫一扫的二维码……
绝了,真是太绝了!蜗牛纳好想知道是谁先想出来的骗术,这是去哪里深造心理学了吧,也太懂人性了!
特别是“通知书”中写的《民典法》,真是太让人意想不到了!
别人都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而这种寄件人则是摘抄法规条例骗钱。
估计再过段时间,国家知识产权局便发关于上述新骗术的公告,让大家不要相信这种快递到付的“官方通知”了。
毕竟以前就曾有骗子以邮寄纸质“专利文件”或“商标公告”方式骗取到付邮费。后来国知局发了通知特别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谨防诈骗。
相关阅读:
总之,在商标申请流程中,国知局即便下发相关的文件,也不会是邮寄到付的。所以,为避免再发生此类事件,也免不法分子以不当的手段获取更多不义之财。蜗牛纳恳请各位商标申请人,在收到该寄件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先联系自己的商标代理人进行核实。
包括在办理专利、版权等其他事项时,若遇到了这种“官方通知”,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联系自己的代理机构,别轻易相信所谓的“官话”。
如果是自己办理的话,那么在收到类似“通知”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验证其真实性:
1、查看该代理机构是否合法。合法的商标代理机构都有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进行备案,被授予了合法的代理资质,若是没有多半为假的;
2、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其他可查询备案企业征信的平台,查询该机构注册及行政处罚情况;
3、务必找到授权代办的联系方式,如电话、电邮等,向该授权代办机构官方进行及时求证;
4、掌握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版权等)申请的程序,实时关注申请动态,避免轻信代理机构的承诺。
最后再次强调,一定要仔细辨别,提高警惕,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咨询核实,千万不要按照“通知”的要求操作。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不用犹豫直接投诉或报案!
分享
收藏
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