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关于硅谷最流氓公司(英文原文,译文有两种汉字简体、一种汉字繁体——适合想学英语的同学)

发布时间:2015.11.18 北京市查看:4305 评论:5

关于硅谷最流氓公司的8条干货2014-11-14
专利流氓IV如何靠打官司14年挣了60亿,遭人嫉恨,现在它想转型了。

1、它叫高智发明(简称IV),成立于2000年,拥有全球最大的知识产权组合,7万项专利。

2、它的两名创始人来自微软,担任过微软的CTO和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是该公司股东之一。

3、它大量收购专利,并聘请成群科学家和律师进行脑力激荡,申请了数以千计的专利。之后利用手中知识产权向其他公司敲诈:若不肯花钱消灾,就只能对簙公堂。

4、它还设立投资发明**(IIF),类似风投**,投资于高智借助专利池赚钱的能力,汇报主要来自专利授权金。苹果微软思科英特尔谷歌等都投资了IIF。

5、它提起过超50宗专利侵权诉讼,大部分被告是不差钱的银行、以及科技公司。

6、14年来,IV获得了超60亿美元专利费或赔偿金收入,企业界对这家终极专利流氓恨之入骨。

7、因名声太臭,它现在想通过将发明变成产品,让自己脱胎换骨。第一波产品包括:不用水的洗衣机、可以自我修复的混凝土,超高效核反应堆。

8、想在中国复制一家高智发明吗,可能你首先要耐心等待中国专利制度的成熟。

详情请阅览近期商业周刊中文版特写《专利流氓忏悔录》



[size=1.4]【智合•海外】专利流氓的“忏悔”
2014-10-01
智合法律新媒体



小智导读小智号zhihedongfang2014在“专利流氓”人人喊打的今天,昔日的其中 “翘楚”高智公司(IV)能否成功洗刷过去的耻辱,从“创新的敌人”变为“创新的人”?高智公司对此信心满满,围观者却习惯性地对此持怀疑态度。为了成功“洗白”,高智雇佣专家、投资项目、建立公司,但专利流氓的“忏悔”能取得预期效果吗?我们拭目以待。

文|Ashlee Vance

来源|彭博社

翻译|贺光林、俞吟艳、孙珮青、杨可欣、杨安舒

校对|章乐

在2011年,芬兰人民的饮食习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由于低碳水化合物热潮和人们对纯天然食品越来越青睐,芬兰人开始大量食用黄油。奶制品业因此无法满足需求,出现了一次黄油短缺。“很难想象,如果你去超市会发现买不到黄油。”美亚·荷马(Merja Holma)说。

荷马是一位动物营养专家,在20年前发明了一种能够增加牛奶中脂肪含量的奶牛饲料。当时,脂肪被当作健康公敌,她的发明因此而被埋没。而现在看来,这或许正是化解黄油危机的一剂良药。荷马立即开始尝试并成功制造产品。她所在公司——农业供应商Raisioagro将该产品命名为Benemilk进行推广。现在有约1000个芬兰农场使用此饲料。它不仅提高了牛奶的脂肪含量,而且还对奶牛情绪有正面影响并全面增加了牛奶的产量。芬兰人民再次有了足够的黄油。

之后,Raisioagro农业开始寻求可以帮助他们将Benemilk热推至全球商业伙伴。他们不仅需要专家帮助他们申请这种奶牛美食的专利,还需要跟其他国家的大型饲料制造厂取得联系,以及找到优化产品配方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Raisioagro农业继而联系了高智发明,一个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贝尔惟尤市的投资公司。此举初衷只有一个:高智公司对于申请专利这件“俗事”有着相当多的经验。至于产品推广和产能优化,这家既被视为“创新的敌人”又有着一定负面形象的公司是否能够胜任尚属未知。

高智公司创立于2000年,在企业界臭名昭著,是公认的“专利流氓”。确实,它并不像美联航一样航班误点;不像康斯卡特(Comcast,美国最大的网络供应商)一样缓冲在线视频;更不像英国石油一样为海鲜产品“加油”。高智的恶名源于它大量的囤积创意。在过去的14年里,它收购了上万个专利,并且雇佣了庞大的科学家和律师团队创造和申请了自己的几千个专利。当高智把这世界上最庞大的专利储备当做武器进攻时,其他公司便不得不缴纳许可费,否则就要上庭对峙。

其中,谷歌、苹果及英特尔公司迄今为止已忍痛向高智公司赔偿了60亿美元。“我认为高智公司本质上是技术产业的寄生虫。”风险投资人、PayPal联合创始人及Facebook董事会成员 Peter Thiel说道。

从大型技术公司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赔偿后,高智公司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产业。与旁人不同的是,它不再将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锁在柜子里,而是寻求将技术思想转化为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公司。第一批产品就十分丰富多样,包括超高效能核反应堆、无水洗衣机、自加热水泥和一个巨型石油泄漏抽吸机。此外,某国家请求高智帮助降低该国气温,还有国家希望能够生产机器人用以替代海外务工人员。

8月19日,作为公司转型的重要一步,高智公司还解雇了20%的员工,大约140个人,这些人多半与公司的专利业务紧密相关。一支致力于将技术思想转化为产品的新队伍诞生了,并已经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收益,足以建立一批以高智为背景的创业公司。25000多名发明家形成发明网络,向高智公司提交他们的发明创造,一旦被采纳并制成产品发售市场,他们将获得可观的技术许可费用。高智的联合创始人兼CTO荣格(Edward Jung)先生说:“我们创造了一台解决超级难题的引擎。”

作为曾经的神童和微软公司前首席建筑师,荣格认为失去立场的是硅谷而非高智。荣格说道:“现在的风险投资人开始为一些琐事着迷,例如社交及手机应用软件,与此同时大企业开始削减它们的研究开发经费,一切似乎都只注重短期的发展。随着公众市场对于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若在这个时候有个CEO说‘且慢,给我10年时间,我将完成它’,这并不是公众希望听到的。”高智公司一直以来都坚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首先它必须积累专利组合,接着它需要学习如何寻找好的技术思想。而现在,是时候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了。那些仅仅将高智公司视为大型知识产权收集者的评论家们,毫无疑问是误解了这家公司。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推出大量革命性的产品。

我们转回黄油的故事。奶制品专家荷马说在联系高智后,高智从其发明家数据库中找到了一批背景各异的相关发明人,组织他们飞到芬兰同荷马一起进行了为时两天激烈的头脑风暴。这些专家聚在一个会议厅里各抒己见。“我从未参加过这样的会议”,她说,“这里有从事线粒体功能,生物化学以及新陈代谢研究的专家。看到各不同行业的能人聚在一起工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研究组以Benemilk为基础又提出了若干与国际奶制品供应链相关的专利。该市场预计在之后几年会有50%的增长。特别是中国,作为乳制品消费大国,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向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乳制品。同样,美国也有自己的黄油短缺问题。“如果我们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就只能开发另一个星球来从事养殖业了。”荷马打趣道。高智公司的一位名叫Tim Londergan的经理,正在对高智与Raisioagro公司关于Benemilk的合作进行风险投资。“发明需要时间”,荣格说:“发明是属于未来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恰当的时机。”

要想讲述高智的故事,不得不去他们在贝尔惟尤市的实验室看看。该园区位于西雅图工业区,横跨五幢建筑,驻有170位科学家,其中包括40位博士。实验室拥有超过8000种科学设备,包括质谱仪、激光发生器、粒子分析仪,甚至还有一个液压机翼弯曲机。工程师甚至可以在大型加工车间里焊接和锯木。在高智发明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们必须想出点子并去证实它们,然后要么申请专利,要么继续到下一个研究项目。实验室近期将从当前的五万平方尺(大概5000平方米)迁至八万平方尺(大概8000平方米)的新址。

该发明实验室已经分拆出一些公司,有一些得到比尔盖茨的支持。其中有TerraPower,一家生产新型核反应器的公司;卫星技术公司Kymeta以及专注于图像检测的公司Evolv Technologies。高智还发明了一种保温桶,它可以在无电源情况下仅用几块冰块将疫苗保温长达几个月之久。这个发明在非洲撒哈拉周围地区广泛应用。高智还同一个中国大型家用电器公司合作,希望将该技术用作电源不稳定地区的商用冰箱。

这间实验室是高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的心血结晶,他和荣格一起创立了这家公司。作为微软的前技术总监,梅尔沃德是许多有关高智公司新闻报道的主角,因为他喜欢被关注,并且他也拥有不拘一格的骄人成就。


当他从事考古学工作时,他既发现了T.REX骨架,又与斯蒂芬•霍金一起研究“时空弯曲”,同时,他还写了一本2438页食谱。尽管55岁的梅尔沃德仍旧是高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但是目前是由48岁的荣格来带领公司转型,并且花大量的时间向外界解释公司的各项计划。

在实验室角落里的小型会议室中,荣格安静坐在那里,身着一身黑衣,梳着一个垂到后背的马尾辫。去年的365天里,他出差了289天,他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与那些有意与高智合作的拥有一流前瞻性技术的公司、城市以及国家进行会晤。但是,他说硅谷对于高智公司的不信任感一直困扰着他。

“很不幸的,我们的名声并不好”,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被以极其恶劣的名号歧视。”然而,随着交谈的继续,荣格的情绪渐渐从悲叹转变为气愤。“我并不为我们做出的发明感到羞愧,”他说,“假如来自谷歌或者其他地方的人想要责难我们,我就会问他们,‘你们有多少发明曾拯救过10000条生命?’如果来自这些地方的人中真的有足够的才华,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去解决这些该死的难题。”

高智公司的营利部门被称作发明投资**会(简称IIF)。发明投资**会理论上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的**相似。但截然不同的是,你是在对于高智公司专利概念的盈利能力进行投资,而不是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公司的回报主要来自许可以及偶尔的和解或专利官司的胜利。

当高智公司第一次来到硅谷兜售**时,高新技术企业竞相参加。其中的逻辑清晰可见:如果得到拥有70000项专利的高智公司支持,大公司不太可能会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诉讼。因为他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挑选知识产权投资组合,并找到一些值得反诉的点。这是一种冷战策略。苹果、微软、思科系统公司、易趣、英特尔和SAP公司都加入了谷歌的行列,成为了高智公司发明投资**会的投资人。

高智公司也创立了创业公司。例如,在2013年,雀巢买入了高智公司的方案,并获取了包括例如小型恒温设备如何通过网络标记自己的运行情况这样的专利。雀巢主要购买那些可以保证阻止或延缓更大的公司进入市场的发明方案。

问题是,高智公司欲望不止于此。它提出了第二支**,然后是第三支。有些公司,包括微软和英特尔,纷纷投资了多个**;其他如谷歌在投资了第一个**后退出。由于没有重复投资,发明投资**会投资者产生的风险是,高智公司很有可能从朋友变成是敌人,并且会起草一份专利侵权相关的起诉书。例如高智公司和谷歌长期争斗多年,据预期,谷歌可能很快成为高智公司某个官司中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投资者克里斯•萨卡在著名的《美国生活》栏目的一个板块中形容高智公司的商业模式为“黑帮勒索”。萨卡的言论引发了其他批评者对于高智公司所谓发明的接连抱怨,而这些发明正是由整个团队在房间中苦思冥想才得来的。这些言论代表了所有人们对由公司创造的真空概念的不喜欢,因此,律师可以将他们制成武器来筹备未来的诉讼。

高智已经发起了超过五十件的专利诉讼,多数是针对银行的,还有部分是针对科技企业的。荣格说,这场法律争斗在法庭上耗费的时间,远比高智预想中的来得久。此外,**带来的收益却很难说清。据一位路透社的记者称,在2012年年末,原始资金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16.2%。然而,第二笔资金的收益率,却迅速下跌到2.5%(高智称这个数字不对,但是拒绝公布发明投资**会至今的收益情况)。荣格说,“有一小批公司十分喜欢这种模式,而其他一些硅谷的公司却对此厌恶至极。他们恨不得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或者消灭所有的发明家。我很吃惊很多公司是知道自己侵犯了我们所有的大量专利的,他们只是不想付钱而已。

荣格称,发明投资**会曾经是高智的主要业务支柱,一直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如今,高智有一些资金开始投向于将想法变成产品,以及为那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提供支持。荣格说,“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进行信息筛选了。”最近高智的裁员就是一种商业市场对模板案例进行磨练的一种自然结果。解雇员工一事公开之后,公司的许多竞争对手都欢欣鼓舞,“我第一次听到裁员消息时如此开心”, Walgreens的数字策划总监Adam Crouch在推特上写道。

荣格说高智现在正在均衡中寻求发展:“我们可以做分拆,可以做合资经营,可以做并购。我们的公司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荣格在水牛城长大,他是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一位教授和韩裔移民的儿子,小时候的他并不合群,但是在学校的成绩却十分优秀。13岁那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笔生意——为家人和朋友修理电器。生意越做越大,他已经可以雇佣两位研究生为自己打理生意了。1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从精英预备学校毕业,并踏上了他所谓的“双向轨道”,一方面做个有用的韩国人、读医学院,与此同时的另一条路,便是成立自己的公司。

他参加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一个项目,允许他在学习数理物理学的同时学习医学。在如此高强度的课程学习下,他仍旧不满足于现状,他通过newsleters参加了Homebrew计算机俱乐部。他所运行的公司专攻需要众多机器加足马力的高端计算机项目,并承包一些圣路易斯的大规模产业集团的项目。学习之余,他会自己进行一些多周长途自由行,有一次去了北极,其他几次则在美国一些偏远的森林地带。一次旅行中,荣格没有带够的食物,甚至要通过捕捉动物获取补给。他说,“只有当你体验过这种经历,知道捕捉动物是多么困难之后,你才会意识到**真的是最伟大的发明”。

17岁那年,荣格试图徒步550英里穿越德克萨斯州,从西部的大本德国家公园到东部的休士顿。他时不时地会打电话给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留校的室友,一次电话中荣格才了解到华盛顿大学已经将他开除了。联邦政府和学校教务处发现他黑客入侵了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电脑。这家航空公司是荣格的咨询公司的一个客户,当荣格发现这家公司的部分信息技术设施设有访问受限后他很不开心,于是他黑客入侵了这家公司的电脑。他这么做的原因其实仅仅是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而已。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本科课程的学习,但是他从未毕业。“我当时还未成年,所以他们撤回了对我的起诉,做为交换条件,他们让我演示我是如何成功入侵的。”荣格说,“华盛顿大学承诺不再干涉我的行为并将我从学校开除,但是很明显地,他们仍然把我看成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想从我身上捞钱.”

在之后的几年里,荣格渐渐建立起了“软件天才”的名气,先后在苹果公司为史蒂夫•乔布斯工作和在Next公司工作。随后他又加入了微软公司,成为盖茨的有力助手和微软高管迈尔沃德的密友。迈尔沃德和荣格都很享受在微软工作的时光,并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但是,令他们沮丧的是即使是微软这样的大规模的公司,在解决国际疑难问题时,仍然缺乏意志力和组织性。在1999年网络大爆炸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决定自立门户。

高智在最初的几年里一直秘密运行,通过一张子公司织起的网络搜集专利,它不想引起大家对其企业规划的警觉,觉得这样会导致智力成果价格的上升。公司创始人知道这种做**引起争议,就像荣格说的,创立一家成功的企业固然重要,但创始人们同样关注专利培育和思想理念上的创新,尤其是那些重大的、长期适用的理念不断涌现。有一些比如核反应堆的概念,也开始渐渐出现。

作为的支持,高智公司有一个名为IVIN的数据库,拥有超过2.5万发明者的档案,这些发明者包含了科学家、研究者和工程师。这些发明者每个人在高智的数据库中都有一页文档,简要描述了他们的个人经历、专业领域和所提交的想法。高智每接受他们的一个想法,他们都会获得1.7万美元的报酬。高智公司负责将这些想法发展为专利,不管是高智公司自身还是其他公司将这个想法转换为产品,高智公司都要将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与发明者分享。高智已经派遣员工到世界各地与发明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会谈。“美国曾经是所有事情发生的地方”,高智的全球技术总监、核物理学家Patrick Enni说,“不幸的是,许多非常优秀以及聪明的人都不再来自美国了。因此我们要找到这些人。你不得不到当地的大学里去,和那些教授见面握手。”

Michael Manion正是高智寻找到的人之一。他是拥有生理学以及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澳大利亚人,多年来一直在位于西雅图的弗莱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四年前,Manion接到了一位接受高智职位的朋友的电话。“他说,‘我们将付费让你来参与一个围绕水净化系统的头脑风暴会议’,”Manion说,“我以为他是在逗我玩儿,但他们真的向我支付了费用,我们当时想出的一个点子也申请到了专利。”Manion已经雇佣了一些助手——一个全职合伙人、七个兼职合作者来帮他为高智想点子。他的团队每年想出50个点子,平均一周一个,“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生活。”他说。

最令Manion感到兴奋的项目之一是一种超高效洗衣机。高智公司里的一位日本发明者发明了洗衣服的一种方法,只需要消耗目前所需的一小部分水和能源。这里的洗涤剂是一个千分之一毫米大小的胶囊里装的一种气体。上百万个这种小胶囊进入衣物的面料中,与超声能量碰撞,胶囊破裂制造了许多细小的气泡,将灰尘吸走。Manion目前正在制造这样的模型,看看是否真的管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只需要用到原来10%的水,正好可以打湿衣物且冲洗掉洗涤剂,”Manion说。“你只需要想一想,从家庭到旅馆、纺织品制造,以及所有生产过程中包含洗涤环节的制造都可以应用这项技术,你就会知道这将彻底改变行业游戏规则。人们总以为发明就是创造出他们在深夜节目中看到的小物件。其实,发明是指我们这些研究者利用我们掌握的技术,深入探究在特定行业工作的人们以为无法克服的问题。”

高智公司中率先推动建立初创公司的人是大卫·罗森伯格,这位朋克乐队deadguy的前鼓手转行成了软件行政执行官,他于2012年加入公司。罗森伯格召集了一个八人团队,用从高智募集到的500万美元资金以及从其他投资者募集到的更多资金来制造了产品原型,且利用这些原型建立了许多公司。(罗森伯格曾是《彭博商业周刊》的贡献者。)

高智创建的首家公司名叫QSense。这家公司发明了一系列的小型传感器,用以提高像Fitbit这种自我测量产品的能力。其中一种传感器名叫LucidAir,这是一种油炸圈饼形状的小型金属片,可以测量空气质量并把数据发送到智能手机的应用中。这种技术可以允许人们公开的上传信息,创造一个显示城市空气质量好坏的数据库。罗森伯格认为这项产品可以在空气质量极受关注的亚洲卖的很好。另一种产品名叫LiquidIO,人们只要用手指触摸这个小设备,它就会报告他们的水化水平。

与其他企业家一样,罗森伯格到硅谷寻求合作。他找到了NewDealDesign来一起研发LucidAir,这是一家曾参与Fitbit以及Lytro相机这种高调产品研发的咨询公司。“我觉得高智有一些有趣的技术,值得我们与之合作。”该公司的创立者GadiAmit说。“而且和Fitbit那批人刚起步时相比,大卫在知识产权和**方面做的更好。”罗森伯格曾运营过开源软件公司,因为高智专利流氓的名声而一直受到朋友们的诟病。“我们的管理团队目前更多的以产品为导向,”他说,“我们不想和Snapchat一样说太多废话。我们想制造人们愿意购买和使用的东西,这是最难的。”

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高智已经掌握了最难部分的技巧,知道如何将产品介绍给消费者且引起巨大反响。对于硅谷的权力经纪人来说,高智仍然是一家有着不良名声,以原创为骗术的公司。“只有在我亲眼见到时我才会相信,而不是现在。”在谈到高智宣称转型为产品公司时Thiel说。荣格对于高智将获得反对者们的认可以及做很多好事保持信心。“遗留下来的问题很严重,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可以解决的,”他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而这就是我们公司成立的意图。”

原文标题|ThePatent Troll Repents

编辑|智合土豆儿

图片来源于原文

智合平台推送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智合东方所有注明“来源:智合东方”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智合东方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公众号转载时须经智合东方同意并注明“来源:智合东方(zhihedongfang)”。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处理。联系邮箱:wujianxia@zhihedongfang.com



阅读原文
Silicon Valley's Most Hated Patent Troll Stops Suing And Starts Making
The dietary habits of Finland’s populace went through a drastic change in 2011. Thanks to the low-carb craze and a rising preference for all-natural products, Finns started eating butter with impunity. Dairies failed to keep up with demand, and a butter crisis ensued. “It’s difficult to believe, but if you went to the grocery store, there was no butter,” Merja Holma says.
Holma, an animal-nutrition expert, had 20 years earlier developed a cow feed that increased the fat content of their milk. At that time fat was the enemy, and her invention languished. Now it looked like a solution to Finland’s lipid shortage. Holma rushed the feed through successful trials, and her employer, agricultural supplier Raisioagro, began selling it under the name Benemilk. About 1,000 Finnish farmers now rely on the feed, which turns out to produce not just higher-fat milk but also happier cows that pump out more milk overall. The Finns once again have ample butter.
Raisioagro next started looking for a partner that could help turn Benemilk into a global blockbuster. It needed expertise in patenting the ideas behind its cattle chow, making contact with large-scale dairi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perfecting its feed recipe to maximize milk production. Raisioagro tapped Intellectual Ventures, a Bellevue (Wash.)-base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mpany. The move made sense on one level: IV certainly knew how to handle the dirty work of protecting the ideas behind Benemilk. Le****lear was how this loathed company, the supposed enemy of innovation, could help create a hit product.
Founded in 2000, IV has earned a special brand of hatred in the business world as the ultimate patent troll. It doesn’t delay your flight like United, buffer your movie stream like Comcast, or shellac your shrimp with oil like BP. Rather, it hoards ideas. Over the past 14 years, IV has bought tens of thousands of patents and hired teams of scientists and lawyers to brainstorm and file for thousands more. It then wields this intellectual-property portfolio—the world’s largest—like a weapon. Companies can either pay up or face a lawsuit.
Google (GOOG), Apple (AAPL), and Intel (INTC), among other companies, have gritted their teeth and paid IV about $6 billion so far. “I think IV is basically a parasitic tax on the tech industry,” says Peter Thiel, the venture capitalist and PayPal co-founder who’s also a Facebook board member.



Having earned billions in payouts from powerful technology companies, IV is setting out to build things on its own. Rather than keeping its IP under lock and key, the company is looking to see if its ideas can be turned into products and the basis for new companies. The first wave of products includes an ultra-efficient nuclear reactor, a waterless washing machine, self-healing concrete, and a giant squeegee for sucking up oil spills. One country has asked IV to help lower its temperature, and another wants it to create robots that can replace migrant workers.
As part of its transformation, IV fired 20 percent of its employees, about 140 people, most of whom were tied to its patent business, on Aug. 19. A new team busy turning ideas into products has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to fund a flood of IV-backed startups. A network of 25,000 independent inventors submits ideas for review by IV and earns royalties when products based on their ideas reach market. Says Edward Jung, IV’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and co-founder, “We have built an engine that can solve big problems.”
As far as Jung is concerned, it’s Silicon Valley, not IV, that has lost the plot. A former child prodigy and chief architect at Microsoft (MSFT), Jung argues that venture capitalists have become obsessed with trifles such as social and mobile apps, while large corporations have pared back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dgets. “Everything has moved toward the short term,” he says. “The public markets have gotten so efficient, and they’re not pleased when a CEO says, ‘Hold on. Give me 10 years, and I’ll figure this out.’ ” IV, he says, has been taking the long-term view all along. First it had to amass a patent portfolio. Then it needed to learn how to mine it for great ideas. Now it’s time to put those ideas to the test. Critics who only saw IV as a giant IP collector misjudged the company, he says. It will soon be pumping out dozens of revolutionary product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IV轉性不靠訴訟而真的以發明興利!?
Published 2014/09/22 | By Synergytek
[翻译]
芬蘭農產品供應商Raisioagro近年推出一款名為Benemilk的乳牛飼料,可以提高牛奶脂值含量,大受芬蘭酪農歡迎。最近這家公司找上高智發明 (Intellectual Ventures, IV),希望IV協助將Benemilk推向全球市場。開拓市場過程涉及諸多專業,例如申請專利、與各國酪農簽約,以及改良飼料配方提高牛奶產量等等,IV熟悉保護發明所需的各項工作,找上他們實屬合理,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家惡名昭彰的公司,如何從大家公認的創新之敵,改頭換面,開始協助企業創造暢銷產品?
自2000年成立以來,IV不斷蒐購專利,同時找來大批科學家和律師協助研發和申請更多專利,最後他們累積出全球數量最為龐大的專利組合,並且開始利用這些專利四處興訟,被他們盯上的公司要不付錢了事,要不對簿公堂,IV因此成了企業界人見人厭的專利流氓。
從科技公司口袋賺得大把銀子的IV,現在竟然開始從事生產,積極將手上的專利變成產品和成立新創公司。他們推出的第一批產品包括超高效率核子反應爐、免水洗衣機、自癒混凝土以及吸取漏油的巨大清潔刮板。還有國家請IV幫忙降低氣溫,或者請他們製造機器人取代外勞。

Illustrations by Braulio Amado


為了轉型,IV在今年8月19日解僱了兩成員工,約140人,絕大部分是專利業務部門人員。而負責將創意變成產品的新團隊,則募集了數百萬美元,準備挹注IV支持的眾多新創公司。此外,還有25,000 名獨立發明人將構想提交IV審核,一旦構想變成商品上市,他們便可賺取權利金。IV技術長兼共同創辦人Edward Jung表示:「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具引擎,可以解決各種重大問題。」
Jung曾任Microsoft總架構師,在他看來,現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是矽谷,不是IV。矽谷一堆創投眼裡只有社交和行動應用程式這些小東西,而大公司則是猛砍研發預算,凡事只看近利,不再有人願意花上十年解決一個問題,IV不同了,他們看的是長遠未來。Jung說那些把IV看成是IP收集機器的批評者錯了,IV很快就會推出數十項革命性產品。
IV發下這番豪語的後盾是強大的發明實力。他們位於美國華盛頓州貝爾優 (Bellevue) 的實驗室有五棟建物,共有170名科學家在此工作,其中40人擁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工作內容是提出構想、試驗構想,然後將構想申請專利或繼續下一階段的發明。實驗室備有8000多種科學設備,包括質譜儀、雷射、粒徑分析儀和液壓機翼彎管機。目前實驗室佔地5萬平方呎,近期將再遷至8萬平方尺的新空間。
IV Lab是IV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Nathan Myhrvold的心血結晶,跟Jung一樣,他也曾經任職Microsoft,擔任的是技術長一職。IV Lab目前已有多家衍生公司,其中有些還獲得Bill Gates的支持。比較重要的衍生公司有製造新型核子反應爐的TerraPower、製造衛星的Kymeta,以及從事影像偵測技術的Evolv Technologies。此外,IV還發明了圓筒大小的保冷裝置,只要幾把冰塊就能保冷長達數月,目前已普遍使用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中國有家製造大廠也使用相同技術,想要製造不需倚賴穩定電力的商用冰箱。
IV自認非常努力從事有益民生社稷的發明,但矽谷的不信任態度讓他們很受傷。Jung忿忿地表示:「我不懂為何大家把我們看得特別邪惡。……如果Google還是哪家公司放話要給我們好看,我倒想問問他們:你們有哪些發明可以拯救上萬條人命?如果有人可以解決眼前的重大問題,就應該讓他們去解決。」
IV**的投資者和訴訟對象

IV’真正賺錢的是「發明投資**」(Invention Investment Fund, IIF),基本上類似創**司成立的**,但它不是投資新創公司,而是投資IV利用其專利組合賺錢的能力,其收益主要來自授權,少部分來自和解金或法院判決的賠償金。
IV首次到矽谷招攬投資者的時候,科技公司的投資意願相當濃厚,道理很簡單:有了IV的7萬件專利當靠山,大公司比較不會遭競爭對手提出訴訟,因為他們可以輕鬆地從IV的專利組合,挑出可以提出反訴的材料。Apple、Microsoft、Cisco SystemseBay、Intel和 SAP都跟Google一樣,加入了投資IIF的行列。
此外,IV也與新創公司簽約,例如Nest在2013年購買了IV的方案,取得智慧溫度調節器如何在網路宣告存在的專利。Nest此舉基本上就是向那些想要阻止或拖延他們進入市場的大公司購買保護。
然而,IV的企圖不僅止於此,他們又陸續募集第二個、第三個**,Microsoft和Intel等公司投資了不只一個**,但另一些公司在第一個**之後就不再投資,而這些不再加碼的IIF投資者很可能從IV的朋友,變成IV的敵人,甚至被提起侵權訴訟,Google就是一例。
IV的商業模式招來許多批評,特別是「發明會議」,簡單地說,就是召集團隊在一個房間裡頭發想新的發明,然後由律師將這些憑空產生的構想包裝成專利,用於日後的訴訟。這是許多人痛恨IV的最大原因。
IV目前已經提起50多件專利侵權訴訟,但法律程序曠日費時,影響到**的報酬率,最初的**在2012年的年報酬率還有16.2%,但第二個**卻已跌到2.5%。Jung表示:「矽谷有人不喜歡我們的商業模式,那是因為他們希望所有東西都是免費的,或者根本只想佔發明人的便宜。我很訝異,竟然有這麼多公司承認侵犯了我們的一堆專利,但卻堅持不肯付錢。」
現在IIF**仍是IV業務的大宗,但IV也推出幾個新的**,主要在授權可以變成商品和成立新創公司的發明。由於商業模式微調,IV才有八月份的裁員行動,因為他們不再需要那麼多篩選和整理資訊的人。
如果從IV的創辦宗旨來看,IV今天的轉型嘗試並不令人意外。Myhrvold 和Jung兩位創辦人在Microsoft結識,他們眼看這家全球大企業沒有意願、也無組織來解決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於是在1999年決定自己出來創業,為的就是鼓勵發明,為眼光長遠的偉大發明找到實現價值的機會。
IV建置了一個發明人資料庫IVIN,登記在案的發明人超過2萬5千人,這些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形成一個發明網絡。他們向IV提出發明構想,如果通過審核,每個構想可獲1萬7千美元,而且申請專利的費用全數由IV負擔,發明如果變成產品,授權收入由發明人與IV分帳。IV的員工散布世界各地,目的是為了親自接觸發明人,跟他們會面和握手,邀請他們參與IV的研發工作。
IV內部有個專門負責成立新創公司的團隊,由Dave Rosenberg負責,他帶領8名成員,向IV和外部發明人募集500萬美元,用以打造原型機,然後據此建立新的公司。IV的第一家新創公司名為QSense,專門從事小型感應器的開發,目前已推出LucidAir和LiquidIO兩項產品。Rosenberg樂見公司管理高層開始重視生產,他說:「我們不想做Snapchat那種沒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想做的是大家會想花錢購買、會想使用的產品,這可困難多了。」
目前尚無跡象證明IV已經掌握從事生產和行銷的關鍵,可以順利將發明變成暢銷產品。在矽谷人的眼中,IV仍舊邪惡,新創公司那套說法只是個陰謀。儘管如此,Jung有信心IV一定可以說服批評者,並且陸續做出成績。「別人不願去碰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不是一個人或一家公司可以解決得了,」他說。「這些得集結眾人之力才行,而這正是我們公司的創立目的。」




专利流氓忏悔录2014-11-06

创立于2000年的高智发明,在企业界是大家恨之入骨的终极专利流氓
“发明需要时间,而你往往是在创造未来,因此必须等待时机成熟”


文章概述:高智发明公司在保护产品专利方面,绝对什么烂招都用过。它囤积的是点子。谷歌、苹果、英特尔和其他公司虽然恨得牙痒痒,但也无计可施,至今向高智发明支付了数百亿美元。高智发明在充足的资金储备下开始转型,决心将专利转化为产品,设立发明投资**,创办自己的新创公司,发掘更多的发明家。公司创始人想做的是“人们想花钱购买、乐于使用的事物”,管理风格极为灵活,仍将用现实成果来说服怀疑他们的人。


终极专利流氓
2011年,芬兰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剧变。由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风靡一时,加上日益青睐全天然食物,芬兰人开始大啖黄油。乳制品的供应未能跟得上需求,一场黄油危机随即爆发。梅里亚·霍尔马(Merja Holma)说,“走进杂货店居然找不着黄油,这让人难以置信。”霍尔马是动物营养专家,20年前她曾研发一种奶牛饲料,可以提高牛奶中的乳脂含量。当时人们视脂肪为大敌,她的发明也渐渐为人淡忘。而今,这项发明看来正是芬兰脂类食品短缺的解决之道。霍尔马很快通过几次成功的实验验证了饲料配方,她的雇主——农业供货商Raisioagro——开始以Benemilk为名销售新型饲料。约有1000名芬兰奶农现在依靠这种饲料,事实证明,它不仅能使得奶牛产出含脂量更高的牛奶,还能使奶牛更快乐,产奶量也随之增加。芬兰人又一次得到了充足的黄油。

Raisioagro随后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想将Benemilk拓展为全球畅销的品牌。它需要能在奶牛用饲料专利权方面提供专业经验、能在其他国家与大型乳品厂建立关系,还能改善这个饲料配方、优化奶产的合作伙伴。Raisioagro找上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一家总部设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市的科技投资公司。在某一层面上,此举不无道理:在保护Benemilk产品专利这方面,高智发明绝对堪称什么烂招都有。让人比较不明白的是,这家恶名昭著、被人视为创新公敌的公司,怎么能帮忙创造一款热卖的产品。

创立于2000年的高智发明,在企业界是大家恨之入骨的终极专利流氓。它并不像美联航(United)那样延误你的航班,不像康卡斯特(Comcast)那样害你在网上看电影时总是卡,也不像英国石油(BP)那样弄得小虾身上尽是石油。这些都不是,它囤积的是点子。过去14年,高智发明收购了数以万计的专利,并聘请成群科学家和律师进行脑力激荡,申请了数以千计专利。之后,它像挥舞利器那样,利用手中这一大堆知识产权(这是全球最大的知识产权组合)向其他公司进行敲诈勒索。其他公司若不肯花钱消灾,就只能对簿公堂。

谷歌、苹果、英特尔和其他公司虽然恨得牙痒,却也无计可施,至今已向高智发明支付了60亿美元。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说,“我认为高智基本上是如蛆附骨,在科技业寄生。”泰尔是贝宝公司(PayPal)联合创始人,也是Facebook的董事会成员。

向产品公司转型
在从大型科技公司赚进几十亿美元后,现在高智发明开始筹划着自行制造产品。这家公司不再把知识产权锁在柜子里,它考虑是否能将它的想法转化为产品,转化为新公司的基础。它的第一波产品包括超高效核能反应堆、不用水的洗衣机、可以自我修复的混凝土,以及可以吸附泄漏石油的巨型橡胶清洁器。有一个国家咨询高智,想请它说明一下怎样降低该国气温;另一个国家希望这家公司能帮它生产取代外籍劳工的机器人。

为了进行转型,高智发明已在8月19日裁员140人,其中大部分人跟专利业务有关,裁员比例达20%。而一个忙于将想法转化为产品的新团队,已经募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资金,资助一系列以高智为后盾的新创公司。由25000名独立发明人组成的网络,负责将发明与创意提供给高智进行评估,一旦以这些创意为基础的产品上市,发明人也可以分得版税。高智公司首席技术官、共同创办人爱德华·荣格Edward Jung)说:“我们已经造了一个可以解决大问题的引擎。

”在爱德华·荣格看来,迷失方向的不是高智,而是硅谷。一度人称神童、微软前首席架构师的荣格认为,风险投资业者对于像社交和移动应用这种鸡毛蒜皮的事越来越着迷,而大公司一直在削减研发预算。他说,“凡事都只顾着眼前利益。公共市场太过急功近利,如果CEO说,‘且等一等,给我10年,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时,市场不会满意。”他说,高智发明一直都把眼光放得很长远。它首先得积累一堆专利组合,随后需要了解如何从中挖掘伟大的想法。现在,公司是时候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了。他说,那些只将高智视为巨型知识产权搜括人的批判人士误解了这家公司。高智发明很快就要推出数十件革命性新产品。



盯住乳制品市场
再回头讨论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黄油上。研究乳品的霍尔马说,高智发明搜寻自己的数据库,找出各式各样发明人,把他们一起送到芬兰,与她进行了两天脑力激荡。研究人员们挤坐在一间会议室里。霍尔马说,“我从没参加过这样的会议,与会人士有线粒体功能专家、生物化学专家,还有新陈代谢方面的专家,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并肩工作,真是太好了,而且成果斐然。”这群科研人员根据Benemilk的构想,以充分利用全球奶品需求为目的,又设计出几种专利发明,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将全球牛奶产量提升50%。特别是中国,现在已成为乳制品消费大国,而且已经花了许多钱从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进口牛奶,而美国本身也面临黄油短缺。霍尔马说,“如果我们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得再找个星球才能生产这么多饲料。”高智发明和Raisioagro以Benemilk品牌为核心,建了一个合资企业,由高智的高管蒂姆·朗德甘(Tim Londergan)负责。爱德华·荣格说,“发明需要时间,而你往往是在创造未来,因此必须等待时机成熟。”

超级实验室

只有实地探访高智发明位于贝尔维尤的实验室,才可能讲清楚这家公司的故事。这座实验室位于西雅图郊区的工业区,共有5座大楼,有170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其中40人拥有博士学位。他们运用超过8000件科研器材,包括同位素质谱仪、激光仪、粒度仪和一台飞机机翼液压弯管机。如果工程师们需要焊接金属或者锯木头,可以在一个巨大的机械车间里进行操作。在高智发明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必须想出点子,加以实验,接着要么申请专利,要么就此作罢转而研究其他项目。很快实验室要搬家,从目前5万平方英尺(约合4645平方米)的场地搬到8万平方英尺(约合7432平方米)的新地方。

这座研发实验室已经造就了一系列衍生公司,有些还得到比尔·盖茨(BillGates)的支持:其中包括正在兴建一种新奇的核反应堆的TerraPower公司、Kymeta卫星公司,以及研发图像检测技术的Evolv Technologies。高智还发明了一种油桶大小的保温装置,只需要两捧冰,就可以将疫苗冷藏数月。它已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地广泛使用。一家中国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正在运用同样技术,以期生产可以在电力不稳定地区使用的商用冰箱。

这个实验室是高智发明首席执行官内森·麦沃尔德(Nathan Myhrvold)的心血结晶,当年就是他和爱德华·荣格联合创办了这家公司。麦沃尔德曾担任微软首席技术官,由于他爱出风头,也因为他有各式各样的成就,一直就是很多有关高智报道的核心人物。他曾在干考古这一行时发掘了大量霸王龙化石,他曾拜在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门下学习“弯曲时空”理论,还写过一本厚达2438页的烹调书。不过,虽然55岁的麦沃尔德仍然是高智当家人,但现在领导公司进行转型,并且悉心阐释公司蓝图的,是48岁的荣格。

爱德华·荣格坐在主实验室一角的一间小会议室里,穿着一身黑色衣服,梳着一条直拖到后背中间的马尾。过去一年,他出差了289天,环游世界各地,会晤发明人,与有意运用高智发明最具雄心的技术的公司、城市和国家商谈重大协议。他说,硅谷对高智发明的不信任令他郁闷。
他说,“很不幸,我们名声不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单把我们挑出来,把我们看得这么邪恶。”不过,话匣子打开以后,荣格的态度从哀叹转为愤怒。他说,“对于我们的发明,我毫不以为耻。假如谷歌或其他地方什么人想跟我们过不去,我会问他们,‘你们有多少项发明已经救了一万条人命?’假如有人才能解决这些大问题,我们当然会请他们出手解决这些要老命的问题。”

设立发明投资**
高智发明负责赚钱的部门称为发明投资**(简称IIF)。IIF在理论上类似风险投资公司设立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投资的不是新创公司,而是高智借助专利池赚钱的能力。回报主要来自专利授权金,偶尔出现的庭外和解或胜诉取得的赔偿金也是财源。

高智刚到硅谷兜售这种**时,科技公司都踊跃参与。个中道理十分明了:有了高智发明7万项专利作为后盾,大公司比较不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诉讼,因为它们能相对轻松地从高智知识产权组合中找出有价值的专利进行反诉。这是一种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指假设双方都有足以毁灭另一方的武力,一方如果受到另一方攻击,那它会以同样或更强的武力还击)策略。苹果、微软、思科、eBay、英特尔、SAP和谷歌都成为IIF的投资者。

高智还与新创公司合作。例如在2013年,生产恒温器的Nest公司买进高智发明投资**,取得智能温控器这类装置专利,并且在网络上发布信息。Nest公司基本上买的是保护伞,有了这层保护以后,比它大的公司想阻拦它进入市场很难。

问题是高智的欲求甚贪。它发起了第它发起了第二个**,接着是第三个。微软和英特尔等公司投资了好几个**,谷歌与其他几家公司则在投资第一个**后就退出了。IIF的投资人如果不追加投资,面临的风险在于高智发明将变友为敌,以专利侵权为由提起诉讼。例如高智跟谷歌就已经争斗了好几年,预计谷歌很快就会成为高智又一起诉讼中最有名的被告。

专利侵权诉讼
在著名的《美国人生》(This American Life)电台广播节目中,投资人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痛斥高智公司,形容高智的商业模式是“***式勒索”。萨卡的意见引起其他批判人士共鸣,纷纷对高智所谓的发明研讨会表示不满。在这类发明研讨会中,高智会邀集几个团队共聚一堂,探讨可以添进公司智能财产库的点子。这类研讨会代表人痛恨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凭空想出各种点子,让律师可以在之后的诉讼中拿它当武器使。

高智发明已提起超过50宗专利侵权诉讼,其中大部分的被告是银行,还有几宗是科技公司。爱德华·荣格承认,这些法律纠纷在庭上缠斗的时间超出了公司预期。此外,IIF的回报也是喜忧参半。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截至2012年底,IIF原始**的年回报率为16.2%。不过第二个**的回报率降至2.5%。(高智说这个数字有误,但不肯透露新的IIF回报率。)荣格说,“有一小批公司非常喜欢这个模式,其他硅谷公司痛恨它。它们希望什么都能免费,让发明人白做工。看到有那么多公司承认侵犯了我们拥有的专利权,而且不肯付费,让我很感意外。”

荣格说,IIF虽然仍是高智发明业务骨干,但一直以来它都是公司向其他事业前进的跳板。现在高智发明有几个新**,专注于可以转化为产品、成为新创公司发射台的专利授权。他表示,公司不久前这波裁员就是它完善商业模式的结果。他说,“现在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来筛选和处理信息了。”裁员的消息一经传出,公司的死敌们一片欢欣鼓舞。连锁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s)的数码策略主管亚当·克劳奇(Adam Crouch)发了一条推特说,“我头一次在听说裁这种可堆叠的10升漏斗状容器可以帮助诊断乳牛所患的乳房炎它高度绝缘并载有GPS,只用少量冰即可恒温一个月挤奶和运输系统钝化疫苗存储装置员消息时那么开心。”

荣格说,高智发明已做好取得更多成就的准备。“我们可以成立子公司、合资企业,还可以并购,我们非常灵活。”

亚裔创始人荣格的奋斗
荣格在纽约州布法罗市长大,父母从韩国移民来美国,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教授。在同龄人中,他一直不太合群,但在校成绩出类拔萃。13岁时他开了个面向亲朋好友的电子产品修理铺,生意做得挺大,还雇了两个研究生为他打工。14岁时他已经从大学预科精英班毕业,走上“双重轨道”,一条轨道是成为乖乖的韩国孩子,读医学院;另一条是自己开公司。荣格进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同时攻读数学物理和医学两个学位。课业压力尽管繁重,但没让他疲于奔命,他还能忙里偷闲,通过新闻信的方式,远程加入了黑客组织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经营了一家专门做高端计算机项目,需要多台计算机同时运行的公司;还参加了几个圣路易斯大型工业项目。在学校放假期间,他会利用几周时间一个人徒步旅行——有一次去了北极,还有几次在美国的不毛之地漫游。有一次他没带余粮,靠设陷阱猎食动物为生。他说,“在做这种事情,发现抓一只动物那么困难时,你才会发觉,原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17岁那年,荣格计划徒步885公里横穿得克萨斯州,从西边的大本德国家公园一路走到东边的休斯敦,参加在休斯敦举行的一场研讨会,并递交一篇科研论文。在徒步中,他不时打电话给留在华盛顿大学校内的室友。就在一次通话时,荣格发现华盛顿大学已经把他开除了。联邦政府和校领导查出他曾侵入了一家大型航空航天公司的计算机。这家公司原本是荣格的咨询公司的客户,由于它拒绝向荣格开放全部IT基础架构,荣格感到很苦恼。他黑进系统,只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本事。虽然在两年内修满了学士学位课程,但他始终未能拿到学位。“当时我未成年,所以他们撤销了对我的所有指控,前提是我向他们演示下自己是怎么办到的。”荣格说,“华盛顿大学在我的事情上撇得一干二净,将我赶出校门,不过,因为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们仍然把我当成学校毕业生,想从我这儿讨到钱。”

此后几年,荣格建立起软件天才的名声,他曾先后在苹果和NeXT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工作。之后他去了微软,成为盖茨的亲信,并与麦沃尔德交好。麦沃尔德和荣格在微软都工作得十分开心,而且赚了不少钱。不过,在发现即使像微软这么大的公司,似乎也没有意愿或架构解决全球最重大的一些问题时,他们渐感失落。1999年,在互联网泡沫接近巅峰时,他们出来自组公司。

创办之初的几年,高智发明行事私密,通过一个子公司网络搜集专利。它不想打草惊蛇,让大家在得知它的计划后抬高专利价格。两位创始人深知,他们做的这件事情很有争议。荣格就曾经说,创立一个成功的大公司固然重要,但公司的两位创办人也很注重发明,还设计了一种新途径,让想法——特别是那些要长期努力才能成功的想法——脱颖而出。一些想法,例如核反应堆,就是从零散的点子中不断提炼出来的。

挖掘发明家
高智的创意引擎由一个叫IVIN的数据库来驱动,这个数据库收集了超过2.5万名发明人的档案。高智的发明家网络涵盖了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他们每个人都在数据库内有一个页面,列明简历、专业领域和提交的创意。每接受一个创意,高智先向发明人支付1.7万美元;接着它承担将构想转化为产品的费用。之后,高智或其他公司若将这构想转为产品,所获得的任何专利授权营收也会与发明人分成。高智的员工分布全球,这样就能面对面跟发明人交流。高智发明全球科技主管、核物理学家帕特里克·恩尼斯(Patrick Ennis)说,“过去,美国是所有新事物出现的地方。不幸的是,很多最出色、最精彩的想法不再来这里了。所以我们必须外出,寻找这些发明人。你必须造访大学,会见教授,跟他们握手。”

迈克尔·马尼恩(Michael Manion)就是高智发掘的发明家。他是澳大利亚人,拥有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工作多年,探寻治愈癌症的良方。4年前,马尼恩接到一位友人的电话,这位友人在高智就职。马尼恩说,“他对我说,‘我们可以付钱请你来,就水净化系统问题进行一次脑力激荡。’我当时以为他在开玩笑。可是他确实给了我钱,而我们想出的一个点子最终申请了专利。”之后,马尼恩聘请了几个助手,包括一个全职合伙人,还有七个兼职,一起为高智贡献想法。他的团队每年可以产生大约50个想法,也就是平均一周一个。他说,“我的人生就是梦。”

在众多项目中,最令马尼恩雀跃的是一种超高效洗衣机。高智网络中一位日本发明家想出一种办法,可以用目前洗衣所需水和电力的一个零头,就将衣服洗干净。这种超高效洗衣机使用的清洁剂,是千分之一毫米大小的胶囊中封存的气体。数以百万计的这种胶囊接触布料;在超声波能量击打下,胶囊裂开并产生细小泡沫,黏附在污渍上,并将污物剥离。马尼恩正在造一台原型机,看看这想法是否真有实效。马尼恩说,“如果可行,我们需用的水将只是现有用量的10%——只要能将衣服浸湿,再将清洁剂冲干净就够了。不光是家庭,酒店、纺织品制造业,一切制程中需要清洗的制造业都可以使用这种技术,这会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许多人以为,发明创造就是弄件在电视购物节目上卖的小玩意。事实上,发明有更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应该运用才能,潜心解决某些业内人士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打造新创公司
在高智发明,带头推动公司创立自己的新创公司的人是戴维·罗森伯格(Dave Rosenberg)。他曾是朋克乐团Deadguy的鼓手,后来成为软件公司主管,2012年加入高智。罗森伯格组建了一个8人团队,从高智公司募集了500万美元,又从外部投资人处募得更多资金,建立新创原型,再根据这些原型打造新创公司。(罗森伯格一直担任《彭博商业周刊》撰稿人。)

高智创立的第一家公司叫QSense。这家公司正在开发一系列小型传感器,将突破Fitbit这类个人量化产品现有的功能。其中一个传感器叫LucidAir,它是一个小小金属圆环,可检测空气质量,并把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应用上。人们还可以将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上传,创建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罗森伯格相信这个产品在亚洲会卖得很好,因为在那里,空气问题已经让居民忧心忡忡。第二个产品叫LiquidIO,用手指触摸这个小装置,就可以得到身体含水水平。

跟其他创业者一样,罗森伯格一直在硅谷四处展示产品。他找到NewDealDesign,请这家咨询公司帮忙为LucidAir做产品设计,该公司曾参与推出过像Fitbit和Lytro摄像机这类备受瞩目的产品。NewDealDesign创办人盖迪·阿米特(Gadi Amit)说,“我觉得高智拥有让人着迷的技术,非常值得合作,而且,跟Fitbit那群创业小伙伴刚开始起步的情况相比,罗森伯格在知识产权和财力方面的景况有利多了。”

罗森伯格经营过多家开源软件公司,一直听朋友痛斥高智为专利怪兽。他说,“我们的管理团队现在更加以产品为导向。我们不想做像‘阅后即焚’(Snapchat)这种毫无意义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人们想花钱购买、乐于使用的事物,而这真的是太难了。”

把产品一路推向市场、并且一炮打响很难,高智是否已经谙熟这一套本事,目前尚不得而知。在硅谷的权力掮客们看来,高智仍是一家生性邪恶的公司,它无非是把创业当成幌子而已。在谈到高智声称要转型为产品公司时,风险投资家泰尔说,“眼见为实,在没亲眼见证前我什么都不信。”荣格仍然相信高智将说服怀疑它的人,并且在转型过程中一路做许多好事。他说,“我们目前面对的都是大问题,这些大问题不可能假一人或一家公司之手解决,需要众人合力。而这也正是我们公司创建的基本命题。”

文章摘自:商业周刊中文版
撰文:Ashlee Vance 翻译:学清







分享

收藏(1)

点赞

举报

评论列表

  • 第1楼
    由于低碳水化合物热潮和人们对纯天然食品越来越青睐,芬兰人开始大量食用黄油。
    ————————————————————————————
    为什么降低碳水化合物,要去吃黄油,黄油的热量不是更高吗?

    2015/11/18 15:58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2楼
    李工仲明 发表于 2015-11-18 15:58
    由于低碳水化合物热潮和人们对纯天然食品越来越青睐,芬兰人开始大量食用黄油。
    ———————————— ...

    碳水化合物可能是土豆一类的。

    牛奶里边的纯天然油脂,可能与此相比,有一定优势。

    瞎猜的。盼楼下专业人士揭秘。

    2015/11/18 16:02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3楼
    比较靠前的一版是由@Joyce 校对的,那么长,好辛苦

    2015/11/18 16:18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4楼
    Thanks to the low-carb craze and a rising preference for all-natural products, Finns started eating butter with impunity.

    2015/11/18 16:21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5楼
    李工仲明 发表于 2015-11-18 15:58
    由于低碳水化合物热潮和人们对纯天然食品越来越青睐,芬兰人开始大量食用黄油。
    ———————————— ...

    carbohydrates 在这里是指糖类,翻译错误,并非指碳水化合物;
    食用糖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一部分产生热量,剩余的转化成脂肪,所以易发胖;
    油脂类物质,大部分拉屎拉到厕所里咯~

    2015/11/18 17:32 [来自上海市]

    0 举报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