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专利视角:科技创新是停滞了、腾飞了还是匀速中?!

发布时间:2024.04.25 浙江省查看:136 评论:0

这个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题目,如果单纯去讨论人类科技的发展,那么需要去关注以及相互去印证一下的角度也会非常的多。那么今天我们单纯从专利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或者叫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说尝试,是因为我们也不敢确定的讲我们的逻辑就100%对,但是我们的逻辑和思路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启示,这个是绝对有保证的!

首先说,很多时候或者说曾经人们习惯用专利申请量来表达科技发展,创新增速,比如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从有专利法以来是这个样子的: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15.png

肯定是跳跃性增长,但是可能是增速过快,以至于大家自己都会质疑,都会含糊,觉得这个数据到底能不能等同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那么最简单的修正就是把申请量换成授权量,统计的是最终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发明专利毕竟需要通过实审后才能有权利,统计授权后的数量相当于统计确定的权利,这些从逻辑上讲算是确定的创新,那么看看结果: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23.png

增长变得平稳了许多,如果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这个图,这个图确实某种意义上表达了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工业生产能力以及GDP的增长,似乎是一种粗略的对应关系。

但是,这个能代表中国或者说是世界(毕竟这些数据里面就是全世界来中国的授权)的科技创新能力么?我们觉得不是,这似乎表达的是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或者说是相关创新参与者的数量的提升。如果这个表达的确是是一种创新水平的提升,按这个速度,人类此刻应该至少站在土卫4上才对。

那么我们思考后给出的评价创新的增长或者减退或不动的基准是什么呢?是这个2016年国外进入国内不含中国的: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25.png

是的,就是上图!图中右侧上部有一个μ值,代表橙色区域的最高数值分布。它的背后是授权权利要求1的特征度,也就是授权权利要求1技术特征个数的数字表达。那么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呢?它代表这些授权的专利中最多的一组数量的专利是什么样的特征度表达。

此时我们思考,特征度越大则保护范围越小,即需要表达更多的技术细节才能获得一个授权,那么越是比较原创性质的发明,从逻辑上讲,它可能仅仅需要更少的特征度就可以通过实质审查并获得对应的权利,一个比较宽泛的保护范围。

在明确了这点之后,我们思考,如果把不同年份的授权专利都做一个上图的数据,并获得对应的数值,这个数值的变化是不是就是科技创新水平的体现呢?!比如假设,我们发现随着时间增长,这个数值越来越大,发明需要更多的技术特征才能体现出创新,创新的能力本身是一种“下降”?我们不妨带着疑问先来看数据:

来中国获得发明专利权的相关特征度μ值数据: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28.png

我们把数据集中在1990年至2019年这三十年间,记得数值越小代表创新越强,似乎1999年到2008年是人类创新的一个小高潮。当然,肯定有人会讲,你这个数据里面没有区分国外来华和纯国内,这两拨创新者们是否有区别,还是其实高度一致。回答大家的疑问,我们分别做了数据,先是纯国内: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31.png

这部分数据体现出来的创新十年是一模一样的时间段。再看国外来华申请并获得授权: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36.png

这个数据做出来以后,一比较,还真的看出问题来了,首先是从国外公司的角度看,这个创新周期确实更长,从1996年到2008年都是创新高潮期,这个别说,如果成长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们,你们回忆一下,是不是好像确实是世纪之交的时候人类创新的火焰感觉更浓烈,根据那时候天天都有新东西出来一样。其次呢,真的比较了以后数据说话,国外的创新能力确实稍微略胜一筹,但是在1990年代,我们也是各有胜负过,创新十年大家差距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差距在2010年以后,特别是2015年以后,感觉创新能力反而在扩大。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值得深入探讨,这个思路应该是启发性的,不代表百分百正确合理,但是思考这个是不是有可能是事实,即其实我们的创新层面均体现在技术改进层面,缺少原创的内容,或者说不够多,所以在发明专利的授权特征度上会损失“身位”?

当然,有人说,你们这个跑偏了,特征度是被国内的垃圾专利给带飞了,太多不重视质量的专利的存在,导致了这个数据偏大。这个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如果用特征度平均值来看这个问题,国内国外是这样的:

微信图片_20240425181039.png

绿色是国内,蓝色是国外,这个差距才是被一些低质量专利给“带飞”了,多说一句,大家可以看到其实1995年之前,国内国外的专利特征度来看,简直是一模一样,但是后面国外的感觉稳定在了一个水平线上,而国内的去爬坡了,当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坡。

文至最后,照常小结一下:

1.宏观的看,我们的方法似乎是当前最合理的一种表达了,它成功的体现出了我们这几代人过往的印象认知,即千禧年前后是人类创新曾经的小高潮。而互联网时代看似轰轰烈烈,但是核心的创新已经越来越远了,体现出来的就是身边的手机都快没兴趣更换了,为啥,因为没有实质改变么!

2.看来创新并不是螺旋上升,而是有一个周期或者说也根本不是周期而是一个突破引领带出来的小周期,观测到的千禧年创新高潮其实对应的是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平民百姓化;

3.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似乎都陷入了创新停滞状态,而激发这种创新或者说去触发创新肯定应该从创新本身动手而不是通过专利申请或专利评奖这些活动来反向证明自己有创新。

欢迎大家一起思考,相关数据请联系客服人员索取。


分享(1)

收藏

点赞(2)

举报

评论列表

  • 暂无评论数据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