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在权利要求写得太差的两次专利侵权办案经历
发布时间:2021.10.10 广东省查看:6595 评论:47
分享两次亲身办案经历,虽然题目是办案经历,但是其实没接受委托,因为专利写的不好,没有胜诉可能性。
技术人员将涉案产品涉及的9个专利提供给我们,其中6个为发明专利,3个为实用新型专利。拿到这些专利后,我们惊奇发现,6个发明专利的公开文本和授权文本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些发明都没有经过答审就直接授权了。此时,我们心里就有初步判断:这些发明权1肯定都写得很细,保护范围很小,或者加了稀奇古怪的技术特征。果不其然,这6个发明权1都写了巨多的技术特征,最长的权1居然有超过两页纸。但是没有见到实物,没有跟技术人员当面沟通,我们还是把所有专利都先认真分析了一遍。
由于产品价格昂贵,购买以及取证步骤没有着急推进。据技术人员反馈对方的产品跟我方产品完全一样(每个权利人都是这么说的),我们跟技术人员碰头是拿的是自己的产品作为参考。将9个专利逐一比对后发现,6个发明专利无一例外全部写入了非必要技术特征,连自己的产品上也没有,对方产品大概率也是没有,因此6个发明专利权全部无法在诉讼中作为权利主张。有2个实用新型权1写入了过多的数值范围进行限定,而且数值范围极小,除非对方完全仿制,比如连产品表面螺纹数量、螺纹之间的间距、螺纹的高度都完全一致,否则落入权1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最后剩下1个实用新型是有可能落入的,而且写的范围也比较大,但是在后续做了评价报告之后,结论是全部权利要求无创造性。
没有经过答审就授权发明都是垃圾,除非你有能耐作出开创性发明,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所以高授权率在专代行业能够混的好,到了真正打官司还是看谁写的专利质量高。
跟客户碰头当天,我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判断对方所用到的技术落入我方专利保护范围的可能性。因为是固定安装的大型设备,这个专利我们是不可能取到对方产品的,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产品作为参考进行判断。客户本人是去过实地考察的,所以对于各部分的设备都比较熟悉。也就是他口中所说的,跟他本人使用的是同一种技术,具有的设备都是一样的。
在分析权利要求1的时候,对于其中的一个技术特征(一个设备部件),客户虽然卖过给对方,但也不敢确定如果法官去现场做保全一定能够保全到。因为这个部件是测试用的,设备正常运转后,可以取走。客户自己也仅有少量该部件,在对他自己的客户安装完相关设备后,通过测试,他也会把该部件取走而不留在现场。在尝试过多种解释方法都无法将该部件解释得逻辑自洽后,我们最终也只得跟客户释明硬上的风险。一旦起诉,对方作为行业龙头肯定会聘请专业的律师跟我们打,而且我们纠结的那个技术特征,对方律师也肯定会注意到。最终客户放弃起诉。
这个客户的专利完全是败在权1多了1个非必要技术特征。
一
客户是一个大型能源研究院改制的央企地方公司,里面有若干个分院,设有若干硕士点和博士点,研发能力很强。客户的销售人员在他们的客户处发现了不是由他们公司生产的,但是跟他们产品极其相似的产品,怀疑有其他厂家侵犯其专利权。经过院内反馈,以及后续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锁定了两家侵权厂家。这两家侵权厂家一方面生产与这个客户相同的产品,另外一方面用客户产品的技术方案进行招投标。遂欲通过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技术人员将涉案产品涉及的9个专利提供给我们,其中6个为发明专利,3个为实用新型专利。拿到这些专利后,我们惊奇发现,6个发明专利的公开文本和授权文本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些发明都没有经过答审就直接授权了。此时,我们心里就有初步判断:这些发明权1肯定都写得很细,保护范围很小,或者加了稀奇古怪的技术特征。果不其然,这6个发明权1都写了巨多的技术特征,最长的权1居然有超过两页纸。但是没有见到实物,没有跟技术人员当面沟通,我们还是把所有专利都先认真分析了一遍。
由于产品价格昂贵,购买以及取证步骤没有着急推进。据技术人员反馈对方的产品跟我方产品完全一样(每个权利人都是这么说的),我们跟技术人员碰头是拿的是自己的产品作为参考。将9个专利逐一比对后发现,6个发明专利无一例外全部写入了非必要技术特征,连自己的产品上也没有,对方产品大概率也是没有,因此6个发明专利权全部无法在诉讼中作为权利主张。有2个实用新型权1写入了过多的数值范围进行限定,而且数值范围极小,除非对方完全仿制,比如连产品表面螺纹数量、螺纹之间的间距、螺纹的高度都完全一致,否则落入权1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最后剩下1个实用新型是有可能落入的,而且写的范围也比较大,但是在后续做了评价报告之后,结论是全部权利要求无创造性。
没有经过答审就授权发明都是垃圾,除非你有能耐作出开创性发明,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所以高授权率在专代行业能够混的好,到了真正打官司还是看谁写的专利质量高。
二
客户是着着实实的技术牛人,卖了深圳的房产到了中山租了个厂房做研发。他给长隆做过一个项目,完成后,长隆的相关负责人对他的技术也表示十分惊叹,因为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他遇到的麻烦在于,他自己作为供应商,给行业龙头同行供应核心部件,而这个同行把他的终端客户给撬了。因此,他想起诉对方侵害专利权。跟客户碰头当天,我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判断对方所用到的技术落入我方专利保护范围的可能性。因为是固定安装的大型设备,这个专利我们是不可能取到对方产品的,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产品作为参考进行判断。客户本人是去过实地考察的,所以对于各部分的设备都比较熟悉。也就是他口中所说的,跟他本人使用的是同一种技术,具有的设备都是一样的。
在分析权利要求1的时候,对于其中的一个技术特征(一个设备部件),客户虽然卖过给对方,但也不敢确定如果法官去现场做保全一定能够保全到。因为这个部件是测试用的,设备正常运转后,可以取走。客户自己也仅有少量该部件,在对他自己的客户安装完相关设备后,通过测试,他也会把该部件取走而不留在现场。在尝试过多种解释方法都无法将该部件解释得逻辑自洽后,我们最终也只得跟客户释明硬上的风险。一旦起诉,对方作为行业龙头肯定会聘请专业的律师跟我们打,而且我们纠结的那个技术特征,对方律师也肯定会注意到。最终客户放弃起诉。
这个客户的专利完全是败在权1多了1个非必要技术特征。
后话
或许有律师同行会觉得很亏,做了很多事情最后都没有接受委托,白忙活一场。但是这些明摆着是输的案件,做起来会很纠结。收费收低了,吃一个败诉,觉得不值当,收费收高了,客户不愿意。做原告,很多客户都是想以风险收费方式委托,因为在他们眼里被告就是抄袭模仿他们的,而且是百分百那种,在诉讼利益里面分成还行,前期费用给是给不了太多的。逐渐地,我们也倾向于风险收费,就将在这些没有接受委托客户那耗费的时间视为成本吧。评论列表
快速回复
技术流李律师
[1]思博村村民
[广东省]
主题:5 回帖:50 积分:20
热帖推荐
彩铃呀
2021/10/10 22:48 [来自广东省]
收起回复 5 举报Millet1
2021/10/10 23:01 [来自江苏省]
收起回复 1 举报小小吴
2021/10/10 23:05 [来自浙江省]
收起回复 0 举报大河滚滚向东流去
2021/10/11 05:06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努力加油冲冲冲
2021/10/11 07:57 [来自湖北省]
收起回复 0 举报北纬十八度巨蟹
2021/10/11 08:16 [来自广东省]
收起回复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