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技术经理人人才缺乏么?

发布时间:2021.04.23 北京市查看:1910 评论:1



原标题:思考:技术经理人人才短缺,是个伪命题么

作者:周鑫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一个面向市场的行为,应该遵守市场的客观规律。所谓技术经理人人才短缺,并非是市场上缺乏技术经理人,而是技术经理人缺乏市场,待遇和尊重。 技术经理人、技术转移人才的短缺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比较热门的问题,笔者也曾在之前的文章科技成果转化(一)· 困局· 从中兴之殇说起技术经理人,知识产权从业者中描述过这样的困境。似乎这已经是本领域的共识,只等国家建立起完善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然后各经理人上岗运营就能极大的解决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


人社部最近发布了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榜,看到新闻后,笔者好奇的点开了标题链接,心里盘算着100个短缺职业里技术经理人会排在第几位。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如下的排行榜,说实话,我惊讶了。




短暂的惊讶过后,笔者了解了一下这个排行的调查方法:“据知,该“排行”来源于全国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填报的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求职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后,本期公布的数据涵盖其中90个城市的数据。按照“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的缺口数量和填报城市数量加权取值后从大到小排列,取前100个职业,形成“排行”。”

如此来看,排行榜统计出的数据也有一定合理性,首先高端的科学技术人才(如科研人员、经验丰富的技术经理人等)可能不会通过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市场来寻找工作,其次就是这种人才数量和与其相匹配的岗位数量都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只有基数比较大的职业才会出现在这份榜单上。

虽然疑惑得到了解答,但是笔者看着榜单却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的人才短缺到底代表着什么。排行榜排名前五的营销员、收银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和保洁员是统计中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职业,但是这个短缺应该并不是缺少足以胜任的人,而是缺少愿意做这份工作的人。

为什么?相对来说待遇差、社会认同度低、没有幸福感。具有相同甚至更高能力的求职者都从事了其他他们认为更能体现自己价值、更自由或是报酬更丰厚的工作,散落于茫茫职场中。职位依然空着,但是他们就在那。

技术经理人从职业上来看,可以分为专利代理(专利律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的工作人员,企业、**人或**机构,还有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性机构的工作人员等。

这些职业分别服务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专利代理负责前期的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布局,科技处、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将技术与市场对接,企业、**人负责后期资金和产业化。

从现有的市场情况来看,专利代理人是不缺的,专利撰写质量的好坏基本取决于专利权人/发明人愿意花费多高水平的专利撰写费用。现在的专利代理情况是,因为大部分高校专利并无实际应用价值,所以高校院所、部分企业没有出高价保证撰写质量的意愿,导致代理所之间的业务竞争从比拼服务质量变为打价格战,专利代理这一国外的金领职业在国内生生的逼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好在国知局最近开始控制数量,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

进入VC阶段后的**机构和企业也是不缺的,如果技术真的有社会经济价值或者对企业的战略扩张具有一定帮助,**机构和企业都会闻风而至,希望进场。

那么我们所说的技术经理人人才短缺缺在何处?应该便是传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的工作人员。

相较于国外高校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人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或者技术转移公司来说,我们国内高校院所传统模式的科技处只有寥寥几个人,负责着科研项目的申报、横向纵向课题的立项经费管理,以及本单位对外**成果的投后管理等工作。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处理这么多行政流程化的事务,同一个人自然无法再从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再者,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从业人员多是在业界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人员,专业能力上来说与我们的行政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相关行政岗位流动性不大,很少从产业界吸引人才。我想国内只有处于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关键岗位上的中层以上领导,在拥有5-10年经验感悟后,才能达到国外技术转移人员相同水准的眼界和视野,至于具体的业务能力另谈。

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则更为艰难,业务上生活在技术持有者和金主之间的夹层里,内部也没有编制体系稳定的人员构架,培养出了人才很容易就流失到其他高薪岗位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研发的第一源泉,牢牢地把控着创新的源头。

而科学家和市场之间天生的就存在着信任偏差问题,科学家高傲,商人精于计算,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和企业资源越是丰富,越是倾向于将成果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里,由内部的部门去进行实施和操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任你有十八般武艺,高校不开放权限,也无从施展。对第三方机构来讲,资源是最重要的,有了资源,再谈能力。

再回到标题的问题,技术经理人人才缺乏么?


我们不缺足以胜任技术经理人能力的人,但是在职的技术经理人能力缺乏。



一个成果转化项目,从业务上来说,配备一名相关领域的工程师、一名专利律师、一名**分析师、一名商务律师,我想可以很好的完成大多数的**前阶段的项目管理和市场对接。但是他们会以编外技术经理人的身份去做这些事么,答案是不会。为什么?第一,人间不值得;第二,高校进不去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一个面向市场的行为,应该遵守市场的客观规律。所谓技术经理人人才短缺,并非是市场上缺乏技术经理人,而是技术经理人缺乏市场,待遇和尊重。人往高处走,当拥有技术、市场、法律相关知识的人才发现他们的能力足以在其他的职位上获取到更多的个人利益时,人员就会自然的产生流动,以技术经理人为职业的人自然就再度缺乏,留下的也都是能力尚未可以跳槽的人。


职业的产生是市场行为,一个职位不能创造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个职位若不能得到与职位付出相匹配的价值,那坐在这个职位上的人就没必要再逗留。技术经理人赚不到钱就不会有人去从事,尤其是高知人士。君不见多少名校毕业,实习无数的高级人才挤破了脑袋钻进**圈,哪怕从分析师做起。


市场的规律是很难打破的,除非有东方的神秘力量,它可以是编制,可以是名望或政府关系,在北京,还可以是户口。

所以笔者认为在体制问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从几个路径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1、对于科技产出量较大的高水平高校院所,在本身部门岗位数量、薪资有固定框架难以改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市场机制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或公司,按市场价位来招聘具有相当专业才干的人员来进行成果转化活动,并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人才的培养和晋升机制

毕竟以高校为背景的技术转移公司,在与本单位科研工作者们的沟通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市场上也有容易得到认可,所欠缺的是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像北理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西安光机所等便是这种路径的先行者。

2、对于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来说,应该首先着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联系和信任机制。国外的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大部分是初期为国家成立后期转为私营。建议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主要以科技产出量没那么大的高校和院所为服务对象,这些高校较之第一序列高校在资源和名气上有一定差距,也会更倾向于社会方的合作。

3、企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应承担起科技成果的承接与再开发功能,合理分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课题比例充分激励调动研究人员的兴趣,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教书育人、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非盈利性机构。企业研究院、校企合作中心等新兴研发机构才是应用技术的主要来源。这是社会赋予大型企业的责任,也是大型企业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途径。

4、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促进成果转化的非营利性机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整合的能力,为成果落地提供便利条件


那么理想和面包,你会选择哪一个?



作者:周鑫,来源:科衍之道,思博网授权转载,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tvwqRH_4hmeHXqbMV0EpJA





分享

收藏(1)

点赞(2)

举报

评论列表

  • 第1楼
    大量发明专利转让:18355189803

    2022/03/23 18:38 [来自安徽省]

    0 举报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