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第十三章-三十七章汇总

发布时间:2020.11.20 广东省查看:2859 评论:27

本帖最后由 馋洋洋 于 2021-1-14 10:46 编辑

13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1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知识点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掌握]: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为履行政府职能、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总和。
(二)政府收入的分类:
1、IMF的标准有4种: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2、我国2007年收支分类改革,将政府收入分为6类:税收收入、社会****收入、非税收入、**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其中,非税收入包括8款:政府性**收入、专项收入、彩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

(三)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1、最小口径:税收收入
2、小口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1)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社会缴款等;
(2)最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就是这个口径。
3、中口径: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4、最大口径:全部政府收入
【例题:单选】衡量财政收入具有不同的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是指( )。
A 大口径
B 中口径
C 小口径
D 最小口径
答案:C
 知识点二: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熟悉]:
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1、财政集中度:又称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2、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
(1)税收收入/GDP;
(2)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GDP;
(3)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收入/GDP。
3、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其合理性评估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但若将构成财政收入的各种收入加总计算,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0% ,并不算低。
 2 第二节 税收
知识点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掌握]:
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2)税收的无偿性
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3)税收的固定性: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依法执行。
【例题:单选】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和( )。
A.效益性 B.准确性 C.固定性 D.公开性
答案:C
知识点二:税制要素[掌握]:
税制要素
1、纳税人:纳税主体;
2、课税对象:征税课体;
3、税率:征税额与课税对象比例;
(1)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2)税率分类:
• 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分为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其中差别比例税率分为:产品、行业、地区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
• 定额税率(固定税率):不规定征收比例,规定固定税额。
累进(退)税率:税率随着课税对象增大而提高。分为:
全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象调高到一个新档次,征税对象全部按高一级税率征收。
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象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级别按该级的税率计征。
4、纳税环节: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过程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纳税的期限;
6、减税和免税:对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的鼓励;
(1)减税: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
(2)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7、违章处理:违反税法的处罚性措施,税收强制性特征体现;
8、纳税地点:纳税义务发生地。
知识点三:税收分类[掌握]:
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1)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2)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房地产税、契税;
(4)资源税类: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例题:2012年单选】下列税种中,属于资源税类的是( )。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增值税
C.土地使用税       D.房产税
答案:C(P89)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的分类。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
2、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
①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②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和价外税。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纳税人即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如:增值税、消费税。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交易印花税等。
【例题:单选】我国税收收入中的主体税种是 ( )
A. 所得税 B.流转税 C. 资源税 D.财产税
答案:B
【例题:多选】我国流转税税种包括( )
A 土地增值税 B 增值税 C 消费税 D 房产税 E 关税
答案:BCE
知识点四: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熟悉]: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1、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2、征税限度:税率有一个限额,低于限额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而增加;高于限额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而减少。
3、实践意义:征税有“禁区”,政府要涵养税源(国民收入,GDP)。
3 第三节 税负转嫁
知识点一:转嫁方式[掌握]:
转嫁方式
1、前转:转给消费者(抬高售价);
2、后转:转给供给者(压低进价);
3、混转:前、后、消转都使用(实践常用方法)
4、消转:生产者自己消化(增加利润);
5、旁转:转给购买者或供应者外其他人;
6、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资本化与税负后转区别:
(1)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2)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
(3)税负后转是商品交易时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一次性转嫁。
【例题:单选】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抵消税负。这种税负转嫁方式是( ).
A.税收资本化 B.混转 C.旁转 D.消转
答案:D
【例题:单选】甲公司销售应税产品缴纳的消费税,通过提高该产品的价格将税款全部转移给该产品的购买者乙公司,这种税负转嫁方式属于( )
A后转
B前转
C消转
D旁转
答案:B
知识点二:影响转嫁的因素[掌握]:
影响转嫁的因素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
(1)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税负主要由纳税人自己
承担,不容易转嫁;
(2)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税负主要由其他人承担;
2、课税商品的性质
(1)必需品需求弹性小,消费基础广泛,税负易于转嫁;
(2)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消费基础窄,税负不易于转嫁;
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直接对纳税人课税,不容易转嫁;
(2)通过经济交易间接对纳税人课税,容易转嫁。
4、课税范围的大小
(1)课税范围广,购买者不容易产生替代效应,税负容易转嫁;
(2)课税范围窄,购买者容易产生替代效应税负不易转嫁。
【例题:多选】下列各类商品中,税负不容易转嫁的有( )。
A.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的应税商品
B.非生活必需品
C.生活必需品
D.征收消费税的商品
E.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
答案:ABE
4 第四节 国债
知识点一:国债的基本含义[掌握]:
国债的基本含义
1、一国中央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2、国债产生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1)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闲置资金;
(2)财政方面存在资金需要。
3、国债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知识点二:国债的种类[掌握]:
国债的种类
(1)按发行地域:内债(国内资金总量不变)、外债(国内资金总量增加);
(2)借入到偿还债务时间:短期国债(1年内国库券)、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上);
(3)利率变动:固定利率国债(发行时确定)、浮动利率国债(物价指数、市场利息率变化) ;
(4)能否在**市场流通:上市国债(自由买卖转让)、非上市国债 (到期获得本金和利息);
(5)国债债务本位:货币国债(债权债务关系以货币为计量)、实物国债(实物作为债务本位、高通胀采用)
【例题:单选】在政府发行的国债中,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的是( )。
A.中期国债 B.长期国债 C.短期国债 D.特别国债
答案:C
【例题:单选题】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较小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是( ).
A.向中央银行** B.增加税收 C.发行国债 D.增加收费
答案:C
知识点三:国债的政策功能[掌握]:
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4、调控宏观经济(引导资金流向,调增产业结构)
【例题:多选】我国国债的功能是( )。
A.筹集建设资金 B.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C.调节国际收支 D.弥补财政赤字 E.调控宏观经济
答案:ABDE
知识点四:国债的负担和限度[熟悉]:
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一)从4个方面分析国债负担
1、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2、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
3、纳税人的负担;
4、代际负担。
(二)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三个指标
1、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
2、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三)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两个指标
1、国债负担率:即国民经济承受能力;
表示:国债累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2、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我国的该指标计算口径有两种:
(1)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
(2)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额。
根据国际通用的控制指标,国债依存度一般以15%-20%之间为宜。
【例题:单选】根据国际通用的控制标准,债务依存度应控制在( )。
A.5%~6%B.5%~8% C.10%~15% D.15%~20%
答案:D
知识点五:李嘉图等价定理[了解]:
李嘉图等价定理
国债有害论观点:政府支出通过税收**和通过发行国债**没有区别,即税收和债务等价。
知识点六:国债制度[掌握]:
国债制度:国家为管理国债的发行、偿还和交易,调节经济活动,以法律和政策形式所确立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包括国债发行制度、国债偿还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
(一)国债发行制度
1、发行制度:由发行条件和发行方式构成。
2、国债发行条件:政府以**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各项条款或规定,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等。
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发行方式。
3、国债发行的方式:
(1)公募招标:公开招标投标确定发行条件;
( 2)承购包销:与银行或其他**机构签订承销合同,实现国债销售任务方式;
(3)直接发行:亲自向特定发行对象(商业银行、**公司、养老**、**公司等)推销国债;
( 4)“随买”方式: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方式。
【例题:单选】在国债发行制度中,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 )。
A.发行数额 B.票面金额 C.流动性 D.发行方式
答案:D
(二)国债偿还制度:
1、抽签分次偿还: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偿还比例,政府按国债券号码抽签对号;
2、到期一次偿还: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兑付本息;
3、转期偿还:新发行国债偿还到期国债本息;
4、提前偿还:政府累积资金充分满足资金需求;
5、市场购销法:按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到期前逐步清偿。
【例题:单选】以新发行的国债来偿还原有到期国债本息的国债偿还方式称为( )
A提前偿还法 B市场购销法 C抽签分次偿还 D转期偿还法
答案:D
(三)国债市场制度的构成
1、根据国债交易层次国债市场分为:
(1)国债发行市场: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国债投资者变现的机会。
2、**交易所内国债交易分类
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
(1)现货交易(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成交(谈妥交易)=交割(交券付价);
(2)回购交易:债券持有人卖出一笔债券同时,签订协议承诺约定期以约定价格买回同笔债券,第一笔是即期交易,第二笔是远期交易;
(3)**交易:以国债**(将来)合约为对象交易;
(4)期权交易:交付期权费,到期有权买进或卖出的契约。
【例题:多选】国债流通转让可以采取( )等具体方式。
A.期权交易 B.现货交易 C.**交易 D.回购业务 E.到期偿还
答案:ABCD
 知识点七:国债市场功能(2015年新增) [了解]:
国债市场具有两个方面功能: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国家采用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方式
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知识点八: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2015内容变化)[了解]:
(一)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分类与规模(多选)
1、分类:
(1)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由财政资金偿还
(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
(3)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政府给予一定救助的债务(或有债务)
2、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但由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二)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债务实行余额管理,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批。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2015年新增)
(1)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机制;
(2)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报批: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3)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一般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政府性**预算管理;
(4)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
(5)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6)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


标签: 职称考试


分享(4)

收藏(6)

点赞(3)

举报

评论列表

  • 第11楼
    25 第二十五章 抽样调查
    1 第一节 抽样调查基本概念
    知识点一:抽样调查基本概念[掌握]:
    1、总体:即调查对象的全体,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称作总体单元或单位,调查总体必须是明确的而不能是模糊的。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它由从总体中按一定原则或程序抽出的部分个体所组成。
    样本量:样本中包含的入样单位的个数。
    2.抽样框:供抽样所用的所有抽样单元的名单,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
    3.总体参数:变量的数字特征,它是根据总体中所有单位的数值计算的。如:总体总量、总体均值等。
    4 . 样本统计量:是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算的,是对总体参数的估计,因此也称为估计量。常用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
    知识点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掌握]: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根据抽取样本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1.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是指依据随机原则,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程序,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元的方法。
    2.特点:①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②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③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3.分类:
    等概率抽样:每个单位被抽入样本的概率相等。
    不等概率抽样:每个单位被抽入样本的概率不同。
    无论等概率或不等概率抽样,抽取时都要通过一定的随机化程序来实现。
    2.非概率抽样又称为非随机抽样,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
    分类:①判断抽样。指在抽取样本时,调查人员依据调查目的和对调查对象情况的了解,人为确定样本单元。②方便抽样。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调查成本的目的。比如“拦截式”调查。③自愿样本。不是经过抽取,而是由自愿接受调查的单元所组成的样本。如网上调查。④配额抽样。指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分为若干类型,将样本数额分配到各类型中。
    知识点三:抽样调查一般步骤[掌握]:
    抽样调查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问题;
    2.调查方案设计;
    3.实施调查过程;
    4.数据处理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知识点四: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掌握]: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样本估计值和总体参数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凡调查就一定有误差,可以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大类。
    1.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抽到不同的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会不同,这就是抽样误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2.非抽样误差:除抽样误差以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分为:
    (1)抽样框误差:抽样框存在重复、遗漏现象。
    (2)无回答误差:随机回答和调查对象主观不愿回答
    (3)计量误差:诱导、错误、作弊、理解偏差、记忆不清、弄虚作假等。
    2 第二节 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
    知识点一:简单随机抽样[掌握]:
    1、简单随机抽样分为: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和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两种方法。
    2、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
    知识点二:分层抽样[掌握]:
    1、分层抽样:指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不同的层内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这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
    2、优点:
    ①分层抽样不仅可以估计总体参数,同时也可以估计各层的参数。
    ②便于抽样工作的组织。
    ③每层都要抽取一定的样本单位,这样样本在总体中分布比较均匀,可以降低抽样误差。
    知识点三:系统抽样[掌握]:
    系统抽样
    1.含义: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元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事先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最简单的系统抽样是等距抽样。
    2.优点:①操作简便。②对抽样框的要求简单,它只要求总体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而不一定是一份具体的名录清单。
    3.缺点:方差估计比较复杂,这就给计算抽样误差带来一定困难。
    系统抽样的估计效果与总体单位排列顺序有关。
    如果排列顺序与调查内容没有联系,称为按无关标识排列,这时系统抽样估计与简单随机抽样估计效率相仿。
    如果排列顺序与调查内容有关,称为按有关标识排列。按有关标识排列的系统抽样精度一般比简单随机抽样的精度高。
    知识点四:整群抽样[掌握]:
    整群抽样
    1.含义: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的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
    2.优点:①实施调查方便,可以节省费用和时间。②抽样框编制得以简化,抽样时只需要群的抽样框,而不要求全部基本单位的抽样框。
    3.缺点:(1)如果群内各单位之间存在相似性,差异比较小,而群与群之间的差别往往比较大,使得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比较大。为了达到一定的误差要求,就有必要增大样本量,例如多抽取一些群进行调查。(2)如果群的构造是相反的情况,即群内各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群与群的结构相似,整群抽样反而会降低估计误差。
    4.适用:整群抽样特别适合于对某些特殊群结构进行调查。
    知识点五:多阶段抽样[掌握]:
    多阶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对经过二个及二个以上抽样阶段抽样方法的统称。
    1.含义:需要经过二个或二个以上阶段才能抽到最终样本单位,这就是多阶段抽样方法。分为:二阶段抽样,三阶段抽样,以此类推。
    2.必要性:(1)在大范围抽样调查中,往往没有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或者编制这样的抽样框十分困难。多阶段抽样是分阶段进行的,抽样框也可以分级进行准备。(2)多阶段抽样是在中选单位中的再抽选,这样就使样本的分布相对集中,从而可以节省调查中的人力和财力。
    3.缺点:抽样设计比较复杂,抽样误差计算也比较复杂。
    3 第三节 估计量和样本量
    知识点一:估计量的性质[掌握]:
    估计量的性质
    1.估计量的无偏性。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这就是样本均值估计量的无偏性。
    2.估计量的有效性。估计量方差常用于描述抽样误差。估计量方差越大,说明用可能的样本估计值之间的差异越大,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效率就越低,抽样误差越大
    3.估计量的一致性。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可称为一致估计量。
    知识点二:抽样误差的估计[熟悉]:
    抽样误差的估计
    估计量方差的估计公式=(1-n/N)(S2/n)
    因为总体方差S2未知,可以用样本方差s2估计。
    结论:①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即总体方差S2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大。②抽样误差与样本量n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小。此外,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系。例如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利用有效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小抽样误差
    知识点三:样本量的影响因素[熟悉]:
    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1.调查的精度。要求的调查精度越高,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2.总体的离散程度。总体的离散度越大,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3.总体的规模。对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为保证相同估计精度,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4.无回答情况。无回答率较高的调查中,样本量要大一些。
    5.经费的制约。

    2020/11/20 20:04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
  • 第12楼
    26 第二十六章 回归分析
    1 第一节 回归模型
    知识点一:回归分析的概念[熟悉]:
    1、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互相补充)
    3、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
    知识点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熟悉]: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简单的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是只涉及一个自变量的回归问题。
    知识点三:回归方程[了解]:
    回归方程:描述因变量Y的期望E(Y)如何依赖自变量X的方程。
     2 第二节 最小二乘法
    知识点一:最小二乘法 [熟悉]:
    一、最小二乘法:因变量的观测值yi与估计值 yi 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参数 β0 和β 1 的方法 。 (单选)
    二、最小二乘法是对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单选)
    3 第三节 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知识点一: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熟悉]:
    1、决定系数:也称为R2,可以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
    2、决定系数的取值:在0到1之间。决定系数越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就越好,即模型解释因变量的能力越强。
    知识点二:模型预测[了解]:
    模型预测: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预估因变量数值。

    2020/11/20 20:05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
  • 第13楼
    27 第二十七章 时间序列分析
    1 第一节 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知识点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掌握]:
    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1、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
    2、时间序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
    (2)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3、分类: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
    (1)绝对数时间序列:由绝对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分为:
    时期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
    时点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2)相对数时间序列:由同类相对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
    (3)平均数时间序列:是由相平均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
    【例题:多选题】依据指标值的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
    A、时期序列
    B、时点序列
    C、相对数时间序列
    D、平均数时间序列
    E、整数时间序列
    答案:AB
    2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知识点一:发展水平[掌握]:
    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2、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各期指标值则称为中间水平。
    3、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
    (1)基期水平:作为对比的基础时期的水平;
    (2)报告期水平:则是所要反映与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水平。
    知识点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熟悉]: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1、增长量
    (1)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i=yi- y0=Σ(yi- yi-1)
    2、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表示逐期增长量个数,N表示时间序列项数。
    【例题:单选】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  )的序时平均数。
    A.累计增长量
    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C.逐期增长量
    D.报告期发展水平
    【答案】C
    知识点三:平均发展水平[熟悉]:
    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1、绝对数时间序列:
    (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逐日登记)计算。分为两种情形:另一种: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进行对比。公式表示:
    3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知识点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了解]: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含义: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
    计算公式为: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定基与环比之分
    2、增长速度
    (1)含义: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增长(降低)了若干倍(百分之几);
    (2)定基增长速度:增长量是累计增长量;
    (3)环比增长速度: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
    【例题:单选】已知某地区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10%,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
    A.4%×6%×9%×l0%
    B.(4%×6%×9%×l0%)+1
    C.(104%×106%×109%×l10%)-1
    D.104%×l06%× 109%×l10%
    【答案】C.
    【解析】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1+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1
    =(104%×106%×109%×110%)-1
    2013-09-12
     知识点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熟悉]: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一定时期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采用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
    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
    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单选题】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
    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答案:B
    知识点三:速度的分析与应用[熟悉]:
    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水平指标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增长1%的绝对值” :速度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 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例题:单选】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由于各期的基数不同,运用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需要结合( )这一指标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报告期水平
    B.增长1%的绝对值
    C.累计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答案:B
    4 第四节 平滑预测法
    知识点四、平滑预测法(2015新增)[了解]:
    一、平滑法:目的是“消除”时间序列的不规则成分所引起的随机波动,被称为平滑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等。(多选)
    平滑法适合于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即没有明显的趋势、循环和季节波动的时间序列。平滑法简单易用,对数据的要求最低,通常对于近期(如下一期)的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多选)
    二、移动平均法
    三、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利用过去时间序列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预测值,即使得第t+1期的预测值等于第t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期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单选)

    2020/11/20 20:11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
  • 第14楼
    28 第二十八章 会计概论
    1 第一节 会计基本概念
    知识点一:会计概念[掌握]:
    会计概念
    (一)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系统、客观、及时地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1、财务会计:
    (1)以会计准则为依据;
    (2)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3)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4)定期以报表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5)分析报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
    2、管理会计:
    (1)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2)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例题:单选】下列会计活动中,属于财务会计范畴的是( )。
    A.财务报告 B.全面预算
    C. 责任会计 D.成本控制
    答案:A
    知识点二:会计基本职能[掌握]:
    会计基本职能
    (一)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
    (1)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2)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控制。
    (2)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二)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
    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会计监督保
    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三)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知识点三: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掌握]: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企业引起资金运动的经济活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各种经济业务事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的收付:流动性最强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增减:会计上所说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盈利或亏损;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知识点四:会计对象[掌握]:
    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即会计的客体,就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1、资金的投入
    (1)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2)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
    (3)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2)生产过程: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
    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3)销售过程: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3、资金的退出:
    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中,用于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和向**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2 第二节 会计目标
    知识点一:会计目标[掌握]:
    会计目标:
    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
    (1)通过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知识点二:会计信息的内容[掌握]:
    会计信息的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例题:多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 )的信息。
    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现金流量 D.管理水平 E.财务人员水平
    答案:ABC
    知识点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掌握]: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2.外部使用者
    (1)企业**者
    (2)债权人
    (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4)社会公众
    (5)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等。
    3 第三节 会计要素
    知识点一:会计要素[掌握]: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2、收入、费用、利润:利润表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例题:多选题】反映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 )。
    A.收入B.费用 C.** D.利润 E.所有者权益
    答案:ABD
    【例题:多选题】下列会计概念中,属于会计要素的有( )。
    A.收入B.资产 C.现金流量 D.负债 E.公允价值
    答案:ABD
    知识点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掌握]: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1、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3、资产按流动性分类:
    (二)负债
    1、负债: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3、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或称为净资产: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联系和区别:
    4、所有者权益构成:
    【例题:2008年多选】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有( )
    A**人投入的资本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C留存收益
    D出售资产所得
    E银行**
    答案:ABC
    知识点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掌握]: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1、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3、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二)费用
    1、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3、费用构成:
    4、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三)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剩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知识点四:会计等式[熟悉]:
    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五: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熟悉]:
    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
    (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
    (4)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
    (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7)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8)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例题:2012年单选试题】下列会计要素中,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是( )。
    A.利润               B.费用
    C.收入               D.资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会计要素的相关内容。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本题选D
    4 第四节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知识点一:权责发生制原则[掌握]:
    权责发生制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按照权利和义务是否发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二)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的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例题:单选】在会计处理上,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划的方法称为(  )。
    A.复式记账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 D. 会计分期
    【答案】C
    知识点二:配比原则[掌握]:
    配比原则
    1、配比原则: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2、配比方式:
    (1)按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
    (2)按收入与费用之间的时间配比: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期间费用,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识点三:历史成本原则[掌握]:
    历史成本原则
    (一)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二)该原则优点:
    1、取得比较容易、比较客观;
    2、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
    3、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历史成本原则是以货币稳定为前提的。
    【例题:多选题】会计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主要原因有( )
    A 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
    B 历史成本具有综合性
    C历史成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而且可靠
    D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E历史成本符合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
    答案:AC
    知识点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熟悉]: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一)含义:
    1、收益性支出: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2、资本性支出: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二)要求:
    1、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2、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三)注意:
    1、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2、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价值,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例题:单选】将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进行账务处理会导致( )。
    A.少计费用多计资产 B.多计费用少计资产
    C.少计费用少计资产 D.多计费用多计资产
    答案:A

    2020/11/20 20:16 [来自广东省]

    1 举报
  • 第15楼
    接上
    第5节 第五节 会计基本前提

    知识点一:会计主体[掌握]:

    会计主体

    (一)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的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

    (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1、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2、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

    知识点二:持续经营[熟悉]: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知识点三:会计期间[熟悉]:

    会计期间:

    1、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讫日期,

    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2、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知识点四:货币计量[熟悉]: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例题:多选】为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工作人为假设的基本前提有( )。

    A.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B.持续经营 C.权责发生制   D.货币计量

    E.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答案:BD

    第6节 第六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知识点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掌握]: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一、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涵义。

    二、相关性(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三、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四、可比性

    (1)同一企业纵向可比:要求权益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

    (2)不同企业横向可比:不同企业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五、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六、重要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七、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

    八、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例题:2012年单选题】对影响资产、负债、损益较大的会计事项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而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报告使用者作出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简化或合并反映。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 )要求。

    A.一贯性            B.客观性

    C.重要性            D.谨慎性

    答案:C

    第7节 第七节 会计法规

    知识点一:《会计法》[熟悉]:

    《会计法》: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知识点二 :《企业会计准则》[熟悉]:

    《企业会计准则》:

    由财政部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1.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基本业务准则。

    知识点三:财务规则[熟悉]:

    财务规则:为了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自己能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任务的完成,由财务部制定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一般规则。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由财政部制定的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一般规则。主要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以及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等作出规定。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主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以及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等作出的规定。

    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财政部制定的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性规定。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前提、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等作出的规定。

    知识点四:会计制度 [熟悉]: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是、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和规范,制定的具体会计核算制度。(单选)

    1、企业会计制度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20/11/20 20:17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
  • 第16楼
    29 第二十九章 会计循环
    1 第一节 会计确认
    知识点一:会计确认的概念[掌握]:
    会计确认:
    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哪种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规程。
    2 第二节 会计计量
    知识点一:会计计量的概念[掌握]:
    会计计量:
    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知识点二:会计计量的属性[掌握]:
    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的计量单位:主要以货币为主导计量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
    2、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又称为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重置成本: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3)可变现净值: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以及估计销售所必需的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如: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4)现值: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价值。
    (5)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例题:单选】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 )计量。
    A.历史成本 B.现值 C.重置成本 D.公允价值
    答案:A
    3 第三节 会计记录
    知识点一:会计记录的概念[掌握]:
    会计记录:
    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
    知识点二:会计记录的方法[熟悉]:
    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一)设置账户
    1、账户分类:
    (1)账户按照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
    (2)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2、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方和右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
    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余额按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二)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
    主要的复式记账法:**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2、**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3、**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必相等”,账户记录要试算平衡。
    4、 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
    2、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
    (四)登记账簿
    1、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
    2、按照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3、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人员要定期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知识点三:账务处理程序[熟悉]: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归类、汇总、报告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根据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其缺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
    (3)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1)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总分类账—会计报表
    (2)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缺点是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大。
    (3)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1)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总分类账—会计报表
    (2)可做到试算平衡;缺点是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3)适用于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4、多栏式日记账务处理程序
    5、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例题:2012单选】下列会计概念中,属于会计记录方法的是( )。
    A.记账凭证        B.复式记账
    C.历史成本        D.会计报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会计记录方***计记录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4 第四节 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点一:会计报告的概念[掌握]:
    会计报告:
    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知识点二:会计报告的内容[掌握]:
    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知识点三:会计报表的分类[熟悉]:
    会计报表的分类
    1、会计报表按照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
    (1)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
    (2)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
    (3)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
    2、按照会计报表报送对象不同,分为:
    (1)对外会计报表;
    (2)对内会计报表。
    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3、按照会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4、按照会计报表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三类。

    2020/11/20 20:19 [来自广东省]

    0 举报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