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今年过年不回家

发布时间:2015.02.15 北京市查看:2543 评论:3

今年过年不回家 今年春节来得格外晚些,立春过了两周才过年;春节又因为铁道部提前开始购票来得有些早,那些没有私车可以自驾,舍不得坐飞机的人们为了火车票栖栖遑遑,不断买票、退票再找“黄牛”花高价才能登上回家的列车,这么麻烦我只好不回家过年了。 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袁世凯总统笑了,春节是他以民国总统的身份批准的节日,与来自西方的公历元旦同时成为中国人的节日。春节在民间叫过年,旧体的年字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干,与季字相近,禾结子了为一季,禾干了为一年。中国历代所用纪年的日历不一样,周历以十月为岁首,差不多是秋收后,这时“过年”可以大吃大喝,狂欢一下,这种“过年”方式应当是很愉快的,如古诗中“家家扶得醉人归”。关于过年的来历,现在常说的是放鞭炮驱逐年兽的故事,这种谣言式的传说无法让现代人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过年的时间各地并不一样,过小年北方基本是腊月23,南方大体是24,江西的抚州却是25,海南人最沉得住气,他们的小年放到正月十五过。我老家的大年则更加凌乱,从腊月24开始,每天都有过年的,有的半夜关起门偷偷的过,有的在凌晨匆匆忙忙过,有的在早上过,有的在中午过,有的在晚上过,一个村庄不同的姓过年的时间也不一样,即便同一个姓的两个村子也不一样,一个在正中午大大方方过,另一个晚上悄悄过的。传说是祖辈在秦始皇时修完长城陆续回到家,何时时候到就什么时候过年,要饭回来的,怕丢人就半夜偷偷过,这种传说经不起后人的质疑,秦以来当地发生过许多次人口大迁移,现在居民的祖先已不是秦代的了……连具体的时间都不一致,这种年过得很没心气。 中国很大,各地的习俗相差极大,去我老家过年可不要轻易相信老人嘴上的客套,有的家族欢迎客人一起过年,有的姓要赶走“野鬼”过年,即便是出嫁的女儿也不能留下过年。相互拜年似乎是汉族都通用习俗,可是老家拜年的规矩我现在也没有弄明白,我所在的乡初三不能随便拜年,只有家里当年有老人过世了才能去,而我爷爷所在的镇里初三拜年是很隆重的。初三要不要去拜年很焦虑,不知道他们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是不是同一个乡镇的?他们的禁忌是否一样?同一个县的过年风俗都弄不清楚,中国之大,各地的风俗和禁忌更加凌乱,过年总有些纠结,总担心触及禁忌,让人家不高兴。 老人们常说现在天天是过年,在他们眼里过年就是吃,过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准备米花糖、炒瓜子花生、腌腊肉、灌香肠,储备很多年货。小时候还是穷困的年代,家里一年只能在端午节和过年吃两次肉,有一次过年家里煮了五斤肉,据说一顿吃个精光,人们再穷也要在过年这天大吃一顿。现在过年回去总是胡吃海喝,亲戚、同学、朋友哪家都得去,酒肉一顿都不能少,想到这些不能推脱、不能不去的吃喝,回家过年有些让人畏惧。 母亲总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回家大军像候鸟一样用尽一切办法往家里赶,对他们来说当然不是为了吃。对于长年在外的人来说过年还有团圆的冲动,他们远离家乡讨生活,只能将孩子和老人留守在老家,过年回家是他们看望孩子和父母的唯一的机会。旧时的大家庭被分割成父母家,孩子家等小家庭,对儿女来讲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在独子的政策下不少父母随儿女一起居住,父母的家和儿女的家已经合二为一了。故乡只是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而已,当父母也不在老家,回家过年就没有了动力。 其实传统的东西也有个进化的过程,中国的过年习俗一定经历过许多的变革。中国的年感受不到快乐,无厘头的习俗和禁忌繁多又凌乱,如果不改变,我现在不回家过年,以后恐怕孩子们连年都不想过了。 作者:王瑜 2015年2月作于北京


分享

收藏

点赞

举报

评论列表

  • 第1楼
    舌尖上的专利代理人 之 “米花糖“的回忆 - 专利代理人考试 思博...3条回复 - 发帖时间: 2014年7月11日
    现在村里人嫌麻烦不做米花糖了,都是在县里买。做米花籽、熬糖、炒米花、做米花糖这些技艺也将淡出人们的记忆中。 作者:王瑜 2014年7月作于北京 附上:中国...
    bbs.mysipo.com/thread-... 2014-07-11
    -

    2015/02/15 14:31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2楼
    丝丝的感伤

    2015/02/15 15:30 [来自美国]

    0 举报
  • 第3楼
    年味一年淡比一年

    2015/02/15 16:13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