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推荐位 推荐位

十八线城镇企业的专利挖掘比十八线明星爆红还难

发布时间:2019.07.03 北京市查看:4445 评论:41

本帖最后由 木三 于 2019-7-16 14:28 编辑

原标题:十八线城镇的传统企业,专利挖掘该如何走出生天?
编者按:本文转自 三门言ip 公众号,作者 伪三流作家,思博经授权转载。




在一个十八线城镇做专利申请,技术员没啥专利概念,老板也大多不问不管,无法提供交底书,作为代理师,是弃,是挖,还是编?

大城市里交底书较为完善,单件代理费很多也轻松过万,代理师在办公室里与发明人一起讨论着如何布局,PPT文案里指点江山。可到了十八线城镇,车间里声音杂乱,道路上出租难盼,几十年传统产业家家都有,技术员能把改进点讲清楚才是内心的真情呼唤。有时不禁要问:这种地方,也配有知识产权?

专利申请除了保护,报项目或许才是部分企业的动机起源。

高企、小巨人项目在各个企业中被广泛宣传,专利也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成果体现,有了需求老板很快拍板,同时还不忘向代理师把自己的产品吹嘘一番,至于被问到哪些是产品的关键点,老板总是说:小王,你带他们到车间里转一转更为直观。

车间里生产秩序井然,但对于什么是产品的改进点大多是一脸茫然,这里有可能最高学历的也就是高中毕业生,还操着一口正宗的本地方言。这里没有交底书,没有电子图形,也没有IPR相伴,有的只是被束缚的自由,可以在车间里边走边看。

作为一个传统机械产业聚集地,同样的产品家家户户都有生产,想要申报专利,却根本找不到创新点;但如果都不申报,靠什么养家吃饭?而且还会被老板鄙夷:这么多产品竟然找不到申报方案。

既然是为了项目,目的也只有授权,挖的那么辛苦,为何不编?干脆有人蒙着双眼大干特干,专利都是编好的,拿到营业执照就可以对着挑选,有钱不赚白不赚。看着利益和困难对比如此明显,总会忍不住在内心里深深一问:

作为一个有底线的代理师,报项目专利到底该不该“编”?

面对前几年实用新型高授权率的年代,去企业挖专利撰写根本没有编写来的高效、赚钱。有人就平日里看看企业产品简介和淘宝,“螺接换焊接”便是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敲敲键盘,十几个案子三天交完,老板付完款还不忘点赞:真好!除了付钱我们什么都不用管。

然而作为一个有底线的代理师,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跟老板谈技术保护,讲企业发展;却不得不和技术员软磨硬跑,求技术指点。深深的体会到:十八线城镇专利挖掘,真难!

一难:合作难
老板经历告诉他,行走江湖这么多年,没有一次被起诉是因为专利侵权。“什么保护范围,什么布局方案,不是为了项目,未来的保护都是扯淡”。老板最想了解的是:为啥同样是专利申请,你的总比被人贵几百甚至上千元,而且还TM不包授权。

二难:沟通难
即便老板被说的有所触动,实际事务也大多不管。但沟通专利不是技术员本职工作,说好了可能也没有嘉奖,说了不该说的可能还被责难,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产,吃力不讨好的事谁又会干。

三难:挖掘难
作为一个几十年的传统产业聚集区,这里除了剪板机、折弯机,就是刃模具产线,而且雇用的大多是本地员工,同一种产品可能各家都有生产,基本没有什么技术秘密可言。这样一种境地,又该如何来寻找创造点?

面对困难,团队领导不知道是不体察民情,还是视之默然,却一再声明底线:

专利不能不写,但也决不能瞎编。

于是乎,便有那七月里烈日高照,代理师乘坐高价三蹦子在企业间往返;
便有那冬日里大雪纷飞,代理师缠着技术员沟通技术而夜宿车间。
心里每每有放弃的念头,便在内心安慰自己:专利本应是来料加工,又不是原料生产,现在我所遭遇的苦难,都将成为我专业知识的奠基,也必将成为我执业生涯的宝贵经验。

同时又面临一个疑问:

传统产业的专利,是否真的没有保护价值可言?

其实随着跟企业沟通的深入,很多事情都在一步步转变。

本以为车间人员学历低难沟通,却发现他们对技术一切了然;本以为各家产品没区别,却发现各家也总会有一些自己的差异点;本以为传统产业没技术,却发现它们也在随着时**展而不断改善。那么这样一件专利,可能保护范围很小,为什么生来会被认为没有价值可言,谁又是生来就注定不会被小看?

时间过去了一年、两年、三年,一件件发明专利不断被授权,老板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技术员也开始主动打电话,让帮忙检索一个新的装置改进点。更为惊讶的是,突然一个老板打电话过来说想要起诉别人专利侵权。昔日的专利小白,如今也能够在面对客户时把自己的专利技术侃侃而谈。这样的转变,虽然目前只是小众,但也终究成为必然。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报项目专利只是企业的一个需求点,如果只是为此而“编”,企业可能没有任何改变。但通过一次次沟通,每次可能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一些观点。长此以往,老板具有更大的知产格局,技术员也掌握了基本的专利知识点,前期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深度信任和工作形式的改善。

2018,成了知产行业的转折点,而该城镇的情况,也恰恰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截止目前,这里已经有多家出口企业开始布局国际知识产权,也已经产生多起知识产权维权案件,就是这样一个小城镇,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开始深入“一带一路”产业线。

注: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作为代理师,做的是来料加工,而不是原料生产,不奢求企业有完善的交底书,至少应该有个基本的技术呈现,通过一点一滴的沟通,进行一字一字句的完善,哪怕是传统企业,也该有自己的技术保护,走出生天。

小编评论:看了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觉到,其实很多小企业看似用的是传统技术,但是也有很多是有自己的创新点的,可能创新点不大,但是确让消费者很受用,这也是很多小企业,虽然人不多,但是也有个几千万销量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了,大城市的大企业,有的也可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所以小编一直不建议动不动就说某某地区有知识产权吗?北上广才有创新等带有地域歧视的观点。


编辑校对:木三
感谢原创作者分享,如有其他作者投稿请投递至邮箱tougao@mysipo.com或联系@木三。


标签: 专利挖掘 三门言ip


分享(1)

收藏(4)

点赞(5)

举报

评论列表

  • 第1楼
    本帖最后由 InnoPatman 于 2019-7-9 15:48 编辑

    挖掘专利(为专利而专利)和挖掘企业发明点是站在不同思考角度申请专利。
    根本之处在于申请专利的目的不同,用一件专利还是多件专利排除市场仿冒那个方式胜算高?不言可喻。

    根据欧专局过去的研究以及其他网络信息可以了解到欧美专利转化率也差不多20%(2014,陈世显)

    从专利信息挖掘创新线索提供给产业参考应该是个可以操作的方向。

    2019/07/09 15:46 [来自中国台湾]

    1 举报
  • 第2楼
    写的不错,楼主赞,沙发

    2019/07/03 16:50 [来自山东省]

    0 举报
  • 第3楼
    沟通前期难道不是业务员的事嘛!

    2019/07/03 16:50 [来自福建省]

    0 举报
  • 第4楼
    一份申请书,一把辛酸泪。

    2019/07/03 17:00 [来自福建省]

    0 举报
  • 第5楼
    czz350 发表于 2019-7-3 16:50
    沟通前期难道不是业务员的事嘛!

    其实在小企业里 分工界限没有那么明晰吧 所以肯定也负责一定程度的沟通工作~

    2019/07/03 17:17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 第6楼
    黑娃 发表于 2019-7-3 17:00
    一份申请书,一把辛酸泪。

    说多了都是眼泪~

    2019/07/03 17:17 [来自北京市]

    0 举报

快速回复